当前位置: 首页> 休闲娱乐> 明星八卦> 正文

哪三种人不可交(三种人不值得交往)

交朋友首先要看对方的人品,要考核的地方非常多,可以相处的朋友优点都是相通的,不可交往的人缺点也都各有各的不同。如果要选出3种不可交往的人,那我会做出以下选择:

1、没有信用的人。这种人就是通常我们说的不靠谱的人,说好的事情总是找各种理由不信守若言。一个人如果连基本的诚信都没有,那又如何与之建立起信任。

2、负能量爆棚的人。如果我们身边有一种负能量爆棚,每天都把你当做垃圾桶倾诉各种负能量的,对这种人应该敬而远之。长期被这种人传递负能量,自己的心情也会受到影响。

3、当人一面,背人一面的人。这种人在前笑嘻嘻,人后又是另一副嘴脸,比较阴险,你对这种人真心付出再多也没用,不但等不到对等回报,也许在关键时刻还会被出卖。

所以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擦亮眼睛真心甄别身边的人。

第一种人:不孝敬自己的父母,甚至辱骂、打骂父母,此为第一种,畜生不如的人。你想,连自己的父母都这样对待,对朋友会怎样呢?即使他一时对你好,那他一定有它的居心。

第二种人:开口向朋友借钱的时候,恨不得跪下来,拍胸立誓,表示感谢并承诺按时还钱,到还钱的时候,避而不见,以种种理由推脱,甚至关机躲避,赖账不还。

第三种人:你帮他时非常高兴,你不帮他时立刻翻脸,涉及到一点点利益就立马黑脸。这样的人是薄情寡义的人,不可能对人真诚,也没有真心.在这些人心里只有钱和自己。

多言的人

墨子的弟子,就曾经问墨子说,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打了一个比方,真的是很经典。墨子说像蛤蟆这些在夜晚叫得很多,人们反而厌恶它们。但是像公鸡,只是在早上叫了一声人们就知道该起床了,反而很喜欢它。

一个人应该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我们交的朋友也应该交这些说话谨慎的。不然,遇上口无遮拦的那种,将来怎么样收场你都还不知道呢!

2.多欲的人

佛陀曾经告诉我们这8个字:多欲为苦,生死疲劳。莫言,这个作家也写过一本书,就叫做《生死疲劳》。书中写到的主人公就是一个贪欲很多的人,所以他到死的时候还是疲劳的。所谓“贪欲为苦,生死疲劳”就是说一个人的贪欲太多,就会使自己的心神劳伤。而且你交这样的朋友,他也会一直不停地想从你这里得到些什么,可能不会懂得给予。

3.多畏的人

中华文化里有一个成语叫做杯弓蛇影。杯弓蛇影的意思就是说有人看到杯子里面有弓箭的影子,他就以为杯子里面有一条蛇,然后就受到了惊吓。这样的人未免太多畏了吧?

所谓“不交多畏的人”,就是不要跟那些什么都害怕的人交朋友。他既然很害怕一些东西,那么他可能会更多地想要从你这里寻求安慰。久而久之,你可能会变成他的出气筒,而不是一个真正的朋友。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谅,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面相学1节,不可交心的三种人,生活中我们需要注意的三种人

原文: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译文:
孔子说:“狂妄而不正直,幼稚而又不老实,无能而又不讲信用,这样的人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感悟:
孔子认为,有三种人,即使他也没有办法教育好他们:
第一种是“狂而不直”之人。“狂”是指狂妄、直率,说话直来直去,心里想什么说什么,即使办不到事情也敢说。“狂”说明一个人性格直率,本不是什么坏毛病,相反孔子倒很欣赏这样的“狂狷”之士,虽然这种人距离圣贤犹远,但他们心胸坦荡、心气高傲,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可爱之处便在于直率。可怕是有些人表面狂妄,实则内心并不直率,言语听起来“高大上”,而其内心想得却是另外一套,甚至做出了一些有违道德、违法犯罪的事情。比如某些贪官污吏,听其言好像目标远大、盛气凌人,观其行却是鸡鸣狗盗、男盗女娼。孔子认为,这种人对社会是有害的,应该远离他们。
第二种是“侗而不愿”之人。侗:指幼稚、无知,愿:指老实。人幼稚、天真一点儿也不是什么缺点,只要老老实实地学习,虚心向别人请教,总有一天会成熟起来。最可怕是明明知道自己无知,却不懂装懂。比如在某些大学里,有些行政领导并不懂专业领域的学问,却瞎指挥、充内行,别人又不敢违抗他的命令,结果由于决策性的失误,给事业带来重大损失。
第三种是“悾悾而不信”之人。悾:无能貌,意为一个人并没有什么本事,却又不讲信用,到处招摇撞骗。中纪委王歧山书记曾嘲笑“有的领导干部楷书没写好,直接奔行草,还敢裱了送人”,明明不懂书法,却要冒充内行,附庸风雅,就是对这种“悾悾而不信”之人的最好讽刺。
综上所述,这三种人有一 个共同特点,就是表里不一。孔子之所这反对这三种人,就是因为这三种人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本来,人由于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各自都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有的人狂妄直率一点,有的人天真幼稚一点,有的人看上去好像很唯唯诺诺,这些不同的性格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是不可矫揉造作,故意做样子,掩饰自己的个性。孔子认为,为人处世,本色当行就是最好的,性格狂狷之人就该表现出自己的直率,天真无知之人就该老老实实,无能之人就应该谦虚谨慎、讲信用,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损者三友:谄媚逢迎的人;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善于花言巧语的人。

《史记》中记载孔子杀少正卯是因为少正卯是身兼“五恶”的“小人”,有着惑众造反的能力,他和历史上被杀的华士等人是异世同心,不可不杀。但诛杀少正卯记载的真实性存疑。

记载中孔子认为有五种人是必须要杀,比强盗小偷更该杀的。第一种人分得清事理,但是内心险恶;第二种人说话虚伪,但是很有辩才;第三种人行为邪僻,但是坚定不移;第四种人志向愚陋,但是知识广博;第五种人行为不正,但是表面好施恩泽。

这五种人都有懂得思辨,知识渊博,聪明通达的好名声,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如果让他们大行虚伪的一套,招摇撞骗,他们的智慧能够感染群众,强大的势力能够独立于世,这是奸人中的枭雄,不能不杀。凡是这五种人中的一种,都应该杀,而少正卯兼有五种罪行,所以先杀了他。

最迟从朱熹开始,后世儒生或疑古学者逐渐运用各种各样的疑古手段质疑诛卯记载的真实性。质疑的角度包括史学举证、制度沿革、人情世故常理分析、孔子品行对比等等。

扩展资料:

存在的相关争论疑惑:

1、春秋时期的信史是《左传》,关于孔子最真实的记载出于《论语》,而偏偏这两部书中没有孔子杀少正卯的记载。

2、以鲁国当时的政局,孔子这个司寇实际上权力非常小。以少正卯这样影响力的人物,孔子恐怕根本没有权力杀他。

3、关于少正卯这个人,历史上没有记载。

4、孔子执法,注重教化与和解,用刑罚非常慎重。

5、孔子胸怀很宽,并且非常自负。如果真有少正卯这样有学问头口才的人,孔子就算不跟他结交,也要跟他辩论。

6、孔子这段话的方式与《论语》中条理清晰、说理充分的风格实在相去太远,根本不像他说的话。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孔子杀少正卯了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少正卯

孔子杀少正卯的原因后世有几种说法。少正卯是鲁国的大夫,和孔子一样都开学堂教学生,而且这个人讲课很有一套,讲话很有吸引力,很多人包括孔子当时的一些学生都被他诱惑过去了。孔子杀少正卯有人认为孔子是报私仇,杀人泄愤。

也有人持不同意见。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讲到:“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时说道这里的“忍”字有两个解释一个是人要忍耐、凡事要忍耐、包容一点,如果一点小事不能容忍,脾气一来,坏了大事。

许多大事失败,常常都由于小地方搞坏的。另一个意思是,作事要有忍劲,狠得下来,有决断,有时候碰到一件事情,一下子就要决断,坚忍下来,才能成事,否则不当机立断,姑息养奸,也是小不忍。

孔子杀少正卯是认为这个人又巧言乱德的能力,他的那一套学说对当时的社会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当机立断,把他杀掉。

扩展资料

孔子杀少正卯的影响

1、孔子诛杀少正卯,是其一生中无法洗刷的污点。孔子创立儒学,被奉为儒家圣人,是我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教育家,在道德情感上达到了无可挑剔的完美地步。

2、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当代作家华轩居士在多篇作品中颂扬孔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少正卯

一、事起的缘由最早记载孔子杀少正卯一事的是在《荀子》一书中。是这样的:“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先)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汝)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而有之……不可不诛也。”(《荀子·宥坐》)孔子当过鲁国的宰相,官虽然大,但是由于鲁国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国家,所以实际上虽然官至相位,也仍然是小官而已。但是拥有的权力可不小的。这个才当了七天的鲁国相的孔子竟然就开了杀戒,竟然杀了一个少正卯。引后人们一直是相信的。但是南宋又出了一个圣人,叫朱熹的提出了质疑,因为他实在是太爱孔圣人了,如果没有孔圣人的完美无缺,也就不会有他的荣华富贵。无论孔子说这个少正卯“有恶者五”,其实也还是说不过去的。况且就是看孔子申辩的杀人的五大理由来看:“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日言伪而辩,四日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而有之……不可不诛也。”即使这五条理由完全存在,也不足以杀少正卯。特别是第一条理由,也是孔子认为最为重要的一条理由,什么“心达而险”,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这个人有点居心叵测,想入非非了。这就是最大的罪状了。用这样的理由杀人,实在是开了莫须有的先例。后来南宋赵构、秦桧借此理由杀掉抗金英雄岳飞,当然也就不稀奇了。如果此事成立,后人无论怎样爱护孔子的名声,怎样尊孔、敬孔、爱孔,总也还有一丝丝阴霾在内心。因为一边说仁义,仁者爱人,一边就这样草菅人命,无论怎样都是难以自圆其说的,且难以让人接受,只能认定孔子是一个爱好杀人,且只能以为做官就要杀人摆威风来解释此种现象了。所以南宋新圣人朱熹,意识到此事在历史上虽然是小事一桩,但是确实是圣人名誉,事关重大,因此一定要为孔子翻案,说这个事情是别人捏造出来的。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孔一生主张仁爱,所以,他不可能乱杀无辜,践踏生命。因此,少正卯来是可能是该杀的人,但是孔子列出理由显然远远不够,因此,朱熹想到更好的翻案理由,即认定根本就没有其人其事,这个圣人杀人事件完全是荀子捏造出来的。因此用怀疑少正卯这个人是否真正存在过的办法达到目的是最省力而且是最有力度的,这样没有其人,当然孔子就是干净之身了。此种推测也是非常可怕的。联想到二战时希特勒及斯大林所要杀之人,不是以有没有罪来论处的,而是从根本上就否定你曾经在地球上存在过。这事如果落在我头上,人家说根本就没有产生过一个叫“许锡良”的老师,那么时间一久,我也只能成为“为尊者讳,为长者讳”的牺牲品了。反正那时大家都死了,任由后人来猜测了。历史就是这样变成了一个可以任由胜利者随便涂改打扮的小姑娘的。(联想到伟人曾说过:“历史是由胜利写的”,感觉更可怕了。)所以,想想此种思维方式也很可怕。因为此种推测也是全无根据的,也仍然是一种新的莫须有,就像孔子可以以“居心叵测”罪名来杀人一样,朱熹也可以以根本就没有存在过什么少正卯这个人来为孔子避讳。前人记载下来的文字又是那么简单,而且缺乏背景,述说理由又从来不擅长,连讲理都不会。而且这个少正卯究竟是什么人?似乎也很难考证。中国学术思想之混乱,确实是千年来的糊涂账,说这样的历史文化是没有什么像样的思想文化,其实并不过分的。中国思想贫乏,仅从此事也可以看出一点。但是,荀子作为敬孔尊孔的儒家之一重要流派,他为什么要往自己的先师圣人般的老祖宗身上泼这等污水?而且说得又那样维妙维肖,简直如同亲聆孔子述说一般。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故事与语言又是那样符合孔子说话的语气。所以,我们相信更靠近孔子的荀子呢,还是相信南宋的朱熹呢?我以为相信那边都无足够依凭。此事似乎就成了一个无头的千古奇案。把它考据出来虽然也不可能为少正卯正名申冤,或者为孔子正名申冤,但是事关圣人的名节,我们的圣人最重要的思想学说之一就是正名份。“名不正,而言不顺”,此事确实事关一个民族文化的生死存亡的大事,也是圣人还能不能再受人尊重崇拜的关键性理由。这个理由比萨达姆该不该判死刑的理由显然是重要多了。在犯罪学上,我们知道杀人有动机,有作案时间、能力这些必要条件,才有可能成立。就作案条件来说,孔子确实当过短暂时间的鲁国宰相。是在当宰相才七天的任上就以五条“莫须有”的借口杀掉了少正卯。以宰相之实权要杀一介平民,在古代这实在是易如反掌的事。而且孔子确实是喜欢当官而且喜欢摆官架子的。他曾经急哄哄地说如果有人给他官当,他将只用一个月就大见成效,三年就大功告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十三》)一旦当官,就终身都要坐马车(“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论语。先进第十一》)。也就是才当了几个月的县处级干部,就要求终身享受县处级待遇,不肯走路,说自己是大夫之身位了,不能与平民百姓一样了。从这个方面来推测,如果孔子与少正卯之间是无冤无仇的话,孔子杀少正卯可能是出于摆官场威风,显示手中有权,也是有可能的。如果官至宰相还没有杀人的权力,那么当官何用?用吴思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孔子拥有了一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合法伤害权力”。从潜规则来解释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哲学史》中的考据,说少正卯其实与孔子是一个非常想像的人,有着相似的经历和社会影响力。在孔子之前或者同时代,也是一个以思想学问渊博见长的人。在此方面,他的魅力比孔子还要大得多。孔子“述而不作,信而爱古”,行“有教无类”之法则,大量招收学徒,一时间,孔门之下门庭若市,但是,孔子实施“有教无类”,并不是真正体现什么教育民主和平民教育,而是从经济上思考的结果。想当孔子的学生,别的条件都是次要的,估计连智商七十以下的弱智都可以成为圣人徒。最重要的是你要能够交得起学费。也就是“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也就是要交足了学费,他才对你“诲人不倦”, 这也就是这是头等重要的办学条件。这个条件,就有点像今天民间办的贵族学校一样,只要你肯交起足够的学费,智商与学业基础是不用过问的。吾友子虚先生常曰:“分析问题要从经济入手,人是要生活的,经济这个因素不可或缺。”我以为此法虽然是西洋圣人兼革命导师德国的马克思先生的法宝,但是,我们长期习惯了只是空洞地喊喊而已,真到实际应用时却往往忘记了人还要吃饭、穿衣、住房、婚嫁繁衍之人类的俗之又俗的事。尤其经济类的事一旦落到圣人头,就会有代圣人言的家伙出来说什么“正其谊不计其功,谋其道不计其利”之类的大话臭话。仿佛孔子一旦圣了,他就不用吃喝拉撒睡一样。 据说孔子是第一个办学的,生意当初真是好得不行,一生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大收学费。学生交的肉干早已是吃不完了。此种独门垄断的教育生意做起来多么好啊。可是,这样的好景不长,此时出了一个少正卯,而且他也生在鲁国,据儒学大师冯友兰先生考据说“据说有少正卯,‘其居处足以撮徒成党,其谈说足以饰褒荣众,其强御足以反是独立’“成功学”的奥秘。推测起来无非是这些:或者是学费上的优惠政策,或者是其人格魅力与思想学说远比孔子要大吧,现在已经无从考了。也可能是毕竟孔子一生述而不作,创见太少,又总也做不了官,实现不了他的办学时招收学生的广告目标:“学而优则仕”及“学也,禄在其中矣”的教育承诺吧?总之是吸引力自然就不够的了。据冯友兰大师考据说:“少正卯也曾大招学生”,结果把孔子的学生都抢光了,只剩下一个颜回没有走,坚定不移地留在了孔门。(“孔门人三盈三虚,惟颜渊不去”。(《心隐篇》,刘勰《新论》卷四,涵芬楼影印《汉魏丛书》本,页八,转引自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第31页。)就是说孔子曾经招收三次学生,但是都被那个天杀的少正卯吸引走了。一段时间里几乎饭碗不保。他们此举,此真乃前世冤仇未解,今世又结焉。还好留有一个颜回坚定不渝地跟定了孔子。这叫跟对了人,站对了位。后来颜回能够意外以学生身份躲在颜庙与孔庙里吃冷猪肉,此功劳不可小也。当然,这也是孔子后来特别喜欢颜回的原因之一。关键的时候他经住了革命的考验。少正卯有如此的与孔争相办学,争夺生源之战的经历,与孔子结下冤仇也是自然而自然的事了。只是当年孔子也只是一介平民,不过是精通“六艺”而已。拿捏不了这个势头比自己还猛的少正卯怎样。但是后来,情形就不同了。孔子四处寻官做,此时终于事遂人愿,当上了鲁国的太宰与大司寇,也就是相当于现在当上了县处级干部(子实注:因为鲁国之首都——曲阜市至今还只是一个县处级市而已。)可以有公权来消灭自己的对手了。所以,才当了七天官就搜罗了五条莫须有的罪名要致少正卯于死地,正是这种公报私仇的好机会。不要说才上任七天就杀人,其实如果可能的话,简直想当天就杀的。只是考虑到“欲速则不达”,才改成七天再杀的。所以,七天杀人有什么“过速”地方?如果再不报此仇,唯恐后面就没有机会了。确实孔子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只当了三个月的鲁国宰相,把个鲁国搞得一塌糊涂,混不下去了,只得另寻他路。幸亏他报复得及时,否则他又没有机会了。但杀完了办学竞争对手后的孔子,也没有当成多久的鲁国宰相之官,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游说国君,找寻新官位,去找新的依附对象,致死无功而返,病死鲁国,死时终年73岁。 三、结论:孔子杀少正卯是大有可能的  以上也只是推测。虽然是有根据的推测,但是也还不是充分的证据与完全的事实。只是证明了孔子杀少正卯的动机和条件是存在的,而且是充分存在的。至于杀没有杀,确实还需要第一手证据。但是,判定杀与没杀现在如果用审判萨达姆的手法,恐怕是因时日太久,许多证据都无从证实也无从证伪了。照此类严肃的事情用此等莫须有的推测的办法也是在犯同样的错误。只是,如果只允许那个南宋的朱熹圣人以莫须有的方式为孔圣人开脱,就不允许现在人以推测的办法为少正卯申冤,有点不公平。更何况从历史给出的有限事实来看,孔子杀少正卯存在着充分的作案时间、条件与作案动机。想到此时才想起要写这个题目的。另一方面,从中国人后来的种种历史真相,与中国人的做事传统与潜行规则来看,此种情况并不算是极其恶毒的。因此,即使有此事,孔子与后来的一些专以草菅人命为乐的独夫民贼比起来,真的还算是一个很清白很完美的人。但是,我们塑造圣人及榜样总是唯恐其不完美无缺。在古时,杀个从来没有当官的平民是芝麻小事一桩而已,杀千万都是可以的,只是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