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视频音乐> 影视> 正文

第六交响曲《悲怆》背景(第六悲怆交响曲情绪)

  • 嘿嘿嘿1981嘿嘿嘿1981
  • 影视
  • 2023-01-17 18:42:45
  • -

本交响曲旨在描写人生的恐怖、绝望、失败、灭亡等,充满了悲观的情绪,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乐观情绪。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写了人们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死亡是绝对的、无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欢乐都是转瞬即逝的。作者所体现出的这类情绪,实际上反映的是在沙皇俄国末期,俄罗斯人民处于一种被压抑状况下的真实心态。

本曲虽属于标题音乐,但决不是针对某一特定事件或某一特殊个人的感情描写,只是以抽象手法表现人类共同具有的悲怆情绪而已。

扩展资料: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大约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间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柴科夫斯基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本曲首演于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六天之后,作者不幸染上霍乱,与世长辞。本曲终成为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慢板,转不很快的快板,b小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序奏为慢板,低音提琴以空虚的重音作为引子,由低音管在低音区演奏出呻吟般的旋律,其他乐器则如叹息般地继续。乐曲自开始就笼罩在一种烦躁不安的阴沉气氛中。主部的第一主题快速而富节奏感地奏出,给人以苦恼、不安和焦燥的印象。之后乐曲的速度旋即转成行板,第二主题哀愁而美丽,有如暂时抛却苦恼而沉入幻想中一般。本乐章的终结部十分柔美、温和,旋律在平静的伴奏下伸展,形成谜一样的结尾。

第二乐章行板式慢板。温柔的快板,D大调,5/4拍子。自始自终 一贯单纯的色彩,其构想似乎来自俄罗斯民谣。5/4拍子的分配方式为, 各小节的前半部分为二拍,后半部分为三拍,形成了不安定而又稍快的音乐,全乐章呈现出昏暗、低迷的状态。主部的主要旋律具有舞蹈般的节奏,却又荡漾着一丝不安的空虚感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甚活泼的快板,G大调,4/4拍子,谐谑曲与进行曲混合而无发展部的奏鸣曲式。这一乐章的主要内容反映了人们四处奔忙、积极生活的景象,有人认为这一乐章体现出作者对过去的回忆。本乐章第一主题为谐谑曲式,轻快、活泼,与前两个乐章的主题形成对比。

乐章的第二主题很像意大利南部的一种民族舞蹈音乐——塔兰泰拉舞曲,其主要旋律具有战斗般的感觉,但这一主题在进行曲般的旋律中,并没有明朗、快活的气息,反而呈现出一种悲壮感。 这一主题旨在表现人类的苦恼爆发时,所发泄出的反抗力量。

此部分略经扩展后,再次出现诙谐曲主题而达到高潮。紧接着进行曲主题再现,乐章的终结部便在进行曲主题片断堆积的形态下强烈地结束。

第四乐章终曲,哀伤的慢板,b小调,3/4拍,自由的三段体。 本乐章的主题极为沉郁、晦暗(一般交响曲的终曲都是最为快速、壮丽的乐章,而本交响曲正相反,充分强调了“悲怆”的主题),悲伤的旋律在两声圆号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凄凉片段。安魂祷告。

本乐章在无限凄寂当中结束。这一乐章正如本交响曲的标题,描写人生的哀伤、悲叹和苦恼,凄怨感人,有深沉的悲怆之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六悲怆交响曲

悲怆,是柴可夫斯基悲剧三部曲的最后一幕,被认为是柴可夫斯基一生总结性的代表作品,也是他交响曲成就的最高体现。《悲怆》交响曲作干1893年柴可夫斯基和他的神秘的朋友、精神恋人梅克夫人中断了保持十三年之久的通信联系之后。关于这部交响曲最初的构思主旨,柴可夫斯基说:‘第一乐章是激情、满怀信心、渴望育所作为;第二乐章是爱情;第三乐章是失望;第四乐章以生命的熄灭来结束。”这些最初的构思虽然未能在第六交响曲中完全实现,但确实成为作者创作此曲的思想基础。柴可夫斯基曾想将第六交响曲命名为《标题》、《悲剧》,但总感到不满意。当柴可夫斯基的弟弟莫杰斯卡建议用《悲怆》来命名时,柴可夫斯基兴奋异常,连声说“好极了’并立即将《悲怆》写在总谱的封面。《悲怆》交响曲反映了主人公的悲惨境遇,表现了个人的苦难、斗争、愤怒、抗议以及对生活、幸福、欢乐和爱情的热烈探求,但足晦暗的力量终于将悲剧的主人公拖向死亡。作曲家内心的痛楚、逐渐熄灭的绝望、郁郁寡欢的断肠愁绪被表达的淋漓尽致,俄罗斯音乐家 3、5、6、9交响曲分别是 英雄 命运 田园 欢乐颂
悲怆是奏鸣曲
我就是来说一下。 管弦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