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视频音乐> 影视> 正文

电影唐山大地震评价如何(旧版唐山大地震电影)

  • 口碑电影口碑电影
  • 影视
  • 2023-01-04 18:42:41
  • -

时代感,是历史灾难题材电影的根,从“讽刺”中来的冯小刚,早年用戏虐的喜剧来建立普通人的时代感,后来用宏大的悲剧来建立一代人的时代感。

但到了《唐山大地震》,情况变得棘手起来。它是如此熟悉——毕竟,唐山大地震才过去了40来年,却又十分模糊——毕竟,很多人都没有亲身经历过那段特殊的历史。冯小刚必须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将历史的宏大与厚重,与人性的伟大与平凡有机的联系起来。

灾难面前人类是渺小的,但人性是伟大的。作为“拍啥啥就成”的国内最成功的商业电影导演,冯小刚用他独有的敏锐与睿智,嗅出《唐山大地震》的独特,在亲情的伟大和生命的无常之间,他准确找到了令人动容、感人肺腑的感情宣泄点。

《唐山大地震》的片名虽然宏大,但唐山大地震不过是这部电影的背景。正如电影的英文名叫做《余震》,地震固然可怕,但活着才是一切的开始。

本片聚焦于地震面前一家人的分离与重逢,这与原著小说的脉络不谋而合:将灾难带来的一瞬间的巨大破坏力,通过两代人的心灵纠葛表现出来。

冯小刚的聪明之处在于,把灾难场面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而是将大量的篇幅用在灾难之后,带着内心创伤的人们如何的生活。毕竟,房子塌了还可以重建,感情和信仰塌了,一辈子就完了。

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天灾,实际上只有短暂的23秒,但对片中的一对母女来说,是漫长的32年。

人是有感情的,灾难面前“救小的还是救大的”的人生选择,任何人都会犹豫、彷徨,无力抉择。正因为电影设计了这样一个剧情爆发点,才会令很多观众陷入情感的纠结,并引出跨度三十年的故事。

《唐山大地震》中,将故事的主线清晰的划分为三个段落,分别是母亲李元妮、姐姐方登和弟弟方达,他们都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却因“救小的还是救大的”的艰难抉择,而遭遇了不一样的人生际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姐姐的“幸运”的,被解放军基本完好的救出来,和军官养父母幸福、甜蜜的生活了这么多年,上了大学,当了单亲妈妈,却依然能得到家人的支持。

陈道明饰演的养父,看起来是个功能性的角色,但那种发自内心的隐忍和包容,对养女的关爱有加,以及触及底线的无力感,让姐姐这条主线变得充满戏剧性。

徐帆饰演的母亲李元妮,是本片穿针引线的关键人物。当年,为了救小的不得不放弃大的,这是她一辈子解不开的心结。冥冥中,她知道自己的女儿没有死,可以说,是一个母亲矢志不渝的直觉,支撑他走过了震后的三十年。

影片最后,失散多年的母女在父亲的墓前再次相见,这是本片最具情感色彩的段落。徐帆极富爆发性、具有层次感的一段“哭戏”,仿佛将半辈子的感情一股脑的宣泄了出来,不由得让观众动容。

虽然冯小刚在感情戏的处理上,做到了尽可能的克制、内敛,但依然无法摆脱苦情戏最大的弊端——煽情。在巨大的悲情面前,无论是本片的感情走向,还是徐帆饰演的母亲,都会不由自主的向悲情色彩上偏移。

此外,本片试图将人物的感情走向,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但从最后的成片来看,这种尝试是失败的。过分渲染的感情,冲淡了时代性这个关键元素,观众的所思所想,全部都是围绕着一对母女的感情纠葛,选择性的忽视了不同时代背景带来的异同。

《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是冯小刚导演在2010年拍摄的电影。拍摄电影的背景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那场超强的地震,震碎了很多人的家园,同时也牵动了演艺界的心。《唐山大地震》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导演冯小刚以拍摄贺岁片为主,本片和《1942》是他不多的超现实类题材的作品。

故事发生在1976年,唐山的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

男女主人,一儿一女,过的平常又温馨。但有一天灾害来的时候,这家人面临了家破人亡。丈夫死去,妻子在废墟中看到被压在地下的儿子和女儿。这一刻的选择让人们无比的纠心,因为下面两个孩子的位置不一样,时间上只能选择救1个,剩下的那个被救完会因为塌方被掩埋死亡。

这让一个母亲在承受了丈夫的死亡之后,又要面临儿女的存亡实在太过残忍。而中国传统家庭的重男轻女的理念,让母亲最终还是做出了选择救儿子的决定。

母亲因此自责一生,觉得是自己放弃了女儿的生命。

而在母亲做出选择的时候,下面的年幼的女儿清清楚楚的听到了亲生母亲放弃自己的过程。当所有人以为她已经被掩埋死亡后,因为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她在得救后并没有选择回家,也没有告诉救援人员自己的身世。女孩被作为孤儿被陈道明饰演的大学教授收养,开始了一段新生活。

虽然养父对她视若己出,但心灵上的伤害无法比避免。

她对自己被母亲放弃的事实无法释怀,以至于自己走了很多的弯路,在成长的过程中,渴望爱却不断被伤害,成为了一个单身母亲。直到很多年后,她才拥有了自己的幸福。而时间拉回到几十年后,当汶川地震发生的时候,这些曾经在唐山地震中饱受折磨的故人们毅然去当地参加救援。她和弟弟才得以相认,最终回家,和母亲和解。

这部电影的泪点非常多,几乎观影过程中没有人不哭,因为灾难、亲情、人性是最打动人心的因素。冯小刚十分了解观众的泪点在哪,让走进影院的人认识到,在灾难面前一切都很渺小,而人性的抉择太过艰难,有时候做决定实在身不由己,对所有不容易不理解的事情,也许设身处地的想想就知道背后的原因了吧,这可能是电影最想传达的理念。

这部电影属于冯小刚后期的影片,完全没有他前期电影中的油滑和玩世不恭,而是将视角全部聚焦在严肃的大事件上,并且进一步将镜头对准两个平凡的家庭。令这部电影充满了浓厚的人文关怀,感人至深。

影片讲述了在唐山大地震时期,一个普通的人家因为大地震遭到了毁灭性的冲击。由于一对子女都被废墟遮盖,然而由于当是情况紧急,只能拯救一个人,母亲便拯救出儿子方达,而不得不放弃女儿方登。

而之后女儿方登机缘巧合,在被拯救出之后被一对军人夫妇收养,逐渐长大成人。

故事的关节点在于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同样的地震大灾难,让方登方达姐弟二人再次聚首,并且认清,这个温情而残酷的结果让方登难以接受,但是她又不得不去面对这段曾经的伤痛亲情故事。

老实说,这部电影相当煽情,泪点如果低的话,很容易从头到尾哭个不停。根本原因在于徐帆饰演的母亲具有一种无意识的重男轻女观念,但是这种意识却又无法避免。她不得不在姐弟二人之间选择生死,虽然对于这对姐弟她抱有真真切切的同等母爱,然而在生死的瞬间,在无论选择谁都会造成对另一人的不公平的情况下,她必须得有一个理,这个理在当年,就是重男轻女,可这种偏见却又被处理的相当的无意识。

不少人在看到电影的最后,都会问一句:徐帆真的做错了吗?或许她的选择是一种没有公平的随机,造成了一个人的怨恨,和一家人的内疚,然而这种情感能够避免吗?不能!没有人能够在当时做出什么公平的选择,当年要是选择救方登也是同样的结果,只是这个不幸最终被“重男轻女”的意识所裹挟而已。

没有谁对谁错,只是因为天灾而出现的人怨。

《唐山大地震》这部片子给我最深的感觉,地震只能伤害我的肉体,真正伤害我的是家人的选择,心灵上受伤要一辈子都弥补不了的。冯小刚导演告诉我们这个是不仅仅是灾难片还是个家庭伦理的探讨。

女主角张静初因为在地震中被母亲选择遗弃,所以内心受到了巨大打击,觉得被全世界遗弃活在憎恨的痛苦里,但知道真相的痛苦更为愧疚。作为一个母亲其实选择都是痛苦的,没有更加倾向于重男轻女。只是人在危机来临的应急反应。

人生就是算长也算短,也许地震只是几秒钟,可是就是这二十三秒,却改变了许多人的一生,有些人永远的记忆里的伤痛。因为这个选择让徐帆痛苦了三十二年,让张静初的女儿痛恨了32年。

所以我们要珍惜当下,努力的去爱身边的人,让我们不留遗憾,因为谁也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到。

这部电影荣获的无数奖项足以证明它的高质量,这不仅仅是一部灾难电影,背后折射出的亲情,人性,家庭等等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东西,会在电影结束之后依然萦绕在很多观众的心头,这也是这部电影最大的魅力跟价值。

首先,电影的特效制作是很强大的。灾难片都是很考验电影的视觉效果的,导演在这部分特效上投入的金钱跟精力都是有回报的,电影中展现出的灾难画面跟年代感让整部电影的质感都更容易吸引到观众的目光,也更容易刺激出观众的情感。

另外,这部剧中演员的演技可以用炸裂来形容,不管是徐帆这样的老演员,还是张子枫这样的小演员,演技都是值得肯定的,而且演员之间互飙演技,推动剧中发展的同时也让管综不自觉融入到剧情中,更容易感同身受。

最后,这部电影在展现灾难给人们带来的伤痛的同时,也赤裸裸的揭露了人在面对灾难时反应出的真实人性跟道德感,这也是值得所有人深思的一个地方。

《唐山大地震》还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至少现在看来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关于灾难电影,内地影坛几乎很少去涉及。而《唐山大地震》就是灾难电影中的佼佼者。

灾难来临,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外在的伤害而忽略掉了内在的伤害,这就很可怕。《唐山大地震》讲的就是关于灾害中人物的内心变化的事情。

在灾难面前什么选择是对的,什么选择是错的可以说拷问着每一个人。《唐山大地震》中的妈妈也经历了这样的选择。手心手背都是肉,抛弃哪一个都是锤心之痛。但是,既然做了选择就要面对这种选择可能带来的结果。当方登自己成为了志愿者在的真的现场真正的经历灾难的时候才能更深刻的体味到那种取舍两难的心情。

方登又是幸运的,至少好有机会能够等到有这样的可以化解矛盾的机会。有些人可能从此再也无法从灾难中醒来。这才是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容。

所以,真是现在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才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冯小刚很擅于拍这种拷问人性的题材,不管外界对他的风评如何,这部电影却是真的拍得直击人心。

影片中采用了灰暗陈旧的色调,衬托出当年那些沉重的悲痛,仅仅是一个孩子站在废墟中的背景虚化镜头,便可知导演的匠心所在。

当年电影刚上映的时候,朋友劝我不要看了,怕我这玻璃心受不住。过了些阵子我觉得自己把剧情都了解得差不多了才在网上把它翻出来,谁知道还是看得泪流满面。而这种感动大多来自于张子枫扮演的小女孩,也可以说是导演故意制造的这种人性冲突让我觉得无所适从。

这种冲突来自于“救儿子还是救女儿”。

李元妮在天秤的两端痛苦抉择,最终选择了儿子。大家都分析救男孩胜算更大,因为方金只能敲着小石头表达求生欲望,而方达却能开口说话,他们刚好在石板的两端,这个时候撬动石板另一个很可能会被压死。

讽刺的是,弟弟被救出来断了一条胳膊,被大家放弃的姐姐反而完好无损。谁都以为她没有生还希望了,两个只能选择一个,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真是莫大的悲痛。

多年以後方金再次站在母亲面前时,无论李元妮如何示好,她都很难接受曾经被放弃过的事实。

其实在影片开头,就已经暗示了重男轻女的现实,弟弟在已经吃了一个西红柿的情况下,李元妮还要把最后一个留给他,对姐姐说要吃的话明天再买。李元妮私心里还是偏重儿子的,所以在救孩子的时候,尤其是生命迹象更明显的儿子面前,她再不舍得女儿也只能这样选择。多么沉重的话题。

后来,李元妮对长大后的方金说:妈没有骗你,西红柿都给你洗好了。

可这个时候西红柿已经不那么稀罕了。

这注定成为一个无法抹去的伤痕。她并不是不爱女儿,只是在生死抉择的时候,血缘的延续比爱更为重要,因为丈夫已经死了,再不救回儿子,李元妮觉得愧对方家啊!

影片中唯独就是这张亲情牌打对了,我觉得这部片其实就是借着唐山大地震的背景描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从感情线来说,我认为值得给高分评价。

冯小刚一向就是喜欢在这种人性的弱点上大做文章,并且做得还很到位。但是在整个大格局上还是略失水准,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整部片都是讲的李元妮的一家,他们的邻居甚至都没有出现过,这样的灾难片中,怎么可能只单独描述一家人的日子,这毕竟是一个曾经发生过的真实的大事件啊!

所以这就是借着唐山大地震的背景,拍了一个家庭伦理片,而且还是一个不适合一家人去观看的影片,你只能独自哭得稀里哗啦,然后还得劝别人不要看。

电影《唐山大地震》改编自小说,是一部讲述现实真实灾难的作品,电影本身并不吸引人,观众反响平平,票房也不是很高,只能说一般。总体来说不是一部佳作。这部作品在当年创造了6.5亿票房,大多数观众只是被影片情节所打动,被当年唐山人民的不幸的遭遇深深感动,而不是因为电影质量。这部影片故事太偏重于家庭伦理,是一部嵌入地震事件的家庭伦理片。

一、故事情节催人落泪,演员表现感人至深。

这部作品人物选取以小见大,以唐山一户普通家庭为主线,讲述在震后三十多年间这一家人经历多年分离后,方登和母亲李元妮彼此放下心中的芥蒂后全家团聚。影片中,几位演员的演技都非常用心。

徐帆饰演的母亲是本片泪点的主要推动者,她在与女儿方登重聚的时候,通过每一声呐喊、每一个动作,将一位内心充满自责,饱含对丈夫和女儿深深愧疚的母亲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陈道明饰演的方登养父王德清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王德清在潜移默化的给予方登无私的爱,用自己无私的爱慢慢愈合了方登心中的伤痕。故事情节和演员演技是本作品的一大亮点。

二、故事内容缺少深入挖掘,过于空洞,尚有不足。

虽然这部作品催人泪下,全片泪点十足,但是作为一部大荧幕电影内容情节缺少深入化的描写,它不像一部灾难片,更像一部纪录片与家庭伦理片的结合。

一方面,整部作品内容太过于零散化,讲述的内容太多但都没有描述清楚。每一个人物的发展进程、整部作品的脉络都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表达,给人一种空洞、乏味的感觉。比如说,方登在大学期间执意要生下女儿,并且之后消失了很多年,在年前又奇迹般的回来了,这些内容就如同摆在观众面前却没有深入挖掘她这些行为的深层次的原因。

另一方面,这部作品通过几位主要演员的成长展现了一个破碎的家庭逐渐团圆的过程,却缺少反思与深入表达,没有展现出这个天灾背后的内容。虽然地震已经过去了三十年,但是这个事件带给百姓的不应该仅仅是一幕幕感人的情节、一声声声嘶力竭的呐喊或者抗震救灾援助的感动,更多的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来自于内心的悲痛、我们整个社会深深的反思、自然面前人类的渺小与大爱无疆。

由此可见,这部作品的表现还远远不够,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

三、影片广告嵌入过于生硬,不符合逻辑。

这部电影的广告植入就已经高达近亿元的收入,观众对于广告的植入问题争议很大。一部影视作品可以有广告的植入,但是必须要符合剧情的安排,不能过于生硬缺乏逻辑。比如说,方达在90年代开宝马车从杭州回到唐山,先不说当时的路况是否适合,宝马这个品牌的广告就缺乏逻辑性不符合故事背景。方登临近高考期间,养父母为了缓解她考试压力带她去电影院看电影,在方登拒绝独自汽车离开时镜头闪现的电影海报竟然写着“导演张艺谋”几个字,真实让人啼笑皆非。

总体来说,这部作品是一部感人的商业电影,虽然有一些感人镜头,但不是一部能够让人反复琢磨,引导观众久久思考的佳作,缺乏真正震撼心灵的反思。

所以,这部作品观众反响一般,情感脉络缺乏创意,模式固化,导致没有很好的票房,口碑、评价都很一般。

毫无疑问《唐山大地震》这部2010年上映的电影,当时真的特别火,故事贴近生活,给人一种很深的触动感,片长139分钟的电影观看后多数人还深深的陷入剧情无法自拔。

《唐山大地震》目前在豆瓣的评分有7.5分,记得当时在电影院观看时气氛越来越沉重。很多观众在电影放完之后,仍然静静地在座椅上难以起身,现场一片哽咽声。

电影剧情简介

这部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故事由1976年7月27日那一夜的唐山7.6级地震开始,那时的建筑不够坚固,地震测试仪还稍有欠缺,地震中房屋尽数倒塌,故事主要讲诉灾难中的一家人,大难面前到底该怎么选择?情急之下丈夫大强冲去救助孩子,但不幸遇难。震后女主角李元妮面对另外一次抉择儿女到底该选谁?艰难之下选择了救弟弟,但此事一直成为女儿心头难以磨灭的痛苦。

电影获奖

第47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第3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提名

观影感概


1.毫无疑问电影讲述的是唐山大地震的故事,但导演把故事缩小到一个家庭,让人会慢慢的忘记,地震发生后官方宣布的24万人遇难的事实,忘了地震中的是是非非,让我们全身心的把心思投入到这一个家庭当中。

2.故事情节演绎的非常感人,但最后却把唐山大地震整个背景给虚化了,只用来突出这一个孤零零的家庭,把地震的严重性给虚化了。

3.虽然电影给人观看的视觉效果特别好,但我认为电影最后给人一种无情的感觉,剧末屏幕出现的那句话,”亲人永远是亲人”,我们是不是可以反问一下,”不是亲人就永远不是亲人”,那我们是谁呢?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又跟这家人发生的故事有什么关系呢?我觉得最后这一个题词让人非常不舒服。

看完唐山大地震之后,说句公道的话,把大地震的大背景,抛开不谈,导演这部电影拍的视觉效果还是可圈可点的,就是有点太商业范儿。

《唐山大地震》是根据唐山地震事件真实改编的,影片中不仅有对人性的考验,还有对人间真情的传递。虽说是一部历史灾难性的剧情片,但是看完之后,真的给人一种震撼人心的感觉。不管是导演选用的题材还是剧中画面的特效与转换,都是挺不错的。

这部电影主要围绕小女孩一家人来讲诉在地震后的心理状态以及生活状态。一开始,导演通过小女孩一家人沉浸在幸福的生活中来烘托地震后惨淡状况,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做了很好的铺垫。接着借助特效来展现唐山大地震的场面,尤其是通过熟睡中甜美的小女孩过渡到鱼缸的震动,预示着地震的到来,让人措手不及。

地震后,目睹自己亲人的离去,让我们看到了灾难的无情,但又不得不接受;面对如此惨淡的景象,却有四面八方的人来支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情;通过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虽然获得了重生的机会,但却与自己家人离散,让我们看到了他们是如何一点一滴的找回属于自己的亲情。

剧情中,最让人深刻的片段就是母亲在两个孩子之间只能选择救其中的一个,不仅让我们感受了灾难带来的无奈,还让我们感受到面对人性的选择。虽说母亲最终选择了救儿子,不过在那个时候本身就还有重男轻女的倾向。

但是对于小女孩,她所承受的打击并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不仅要直视母亲的放弃,也暗示了自己的自卑,还好在后面这个小女孩被一对夫妻收养了。但是对母亲来说,却要一生承受着对女儿的失去和悲痛。后来,长大后的女儿回到家之后,她跪下对自己的女儿说:“我惦记你们32年”,虽然这一句话很轻很轻,但是面对这一幕却很感人。可见,不管当时母亲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女儿始终是自己最牵挂的。

虽然这部影片中处处有泪点,但是导演冯小刚又用幽默的手法又为故事增添了许多新的情节,如儿子说的一句话“那里鸡不缺,蛋也是有的”,又让人忍俊不禁。但在电影中更多的都是以情感来渲染气氛,不管是画面节奏的把握,还是对观众情绪的驾驭,冯小刚都处理的很恰当,既不显生硬,又不显单调。最重要的是,他可以让观众走进主角的情感中,来体会当时复杂的人性选择。而且在结尾的时候也通过一家人的团聚,让人看到生活的希望以及亲情的力量。

除此之外,电影中每个演员的演技都是值得称赞的,不仅把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淋淋尽致的呈现出来,而且在前后剧情的转变中,其感情也是非常到位的。就拿徐帆饰演的母亲来说,她就把面对儿女生死的各种心理活动很好的呈现在观众面前,让很多电视机前的父母都感同身受。

总之,这部电影的确很优秀,不管是从题材来说,还是导演的拍摄来看,亦或者演员们的演技来看,都是挺不错的。

  我觉得《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很有意义。《唐山大地震》不是一部单纯的灾难片,更不是一部炫技的大场面特效片。尽管它的地震特效场面做得很震撼,但冯小刚导演的着力点显然并不在于此。从震前漫天飞舞的蜻蜓,到震后惨不忍睹的一片废墟,这一过程大约只有半个小时,此后两个小时心灵的“余震”才是影片重点要表现的内容。

  《唐山大地震》是根据张翎的小说《余震》改编而成,由导演冯小刚执导。徐帆、张静初、李晨、陈道明、陆毅、张国强和陈瑾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10年7月12日在中国河北省唐山市举行全球首映式 。电影描述1976年发生在中国唐山的7.8级大地震中,一位母亲只能选择救姐弟之一。母亲最终选择救了弟弟,但姐姐却奇迹生还,后被解放军收养,32年后家人意外重逢,心中的裂痕等待他们去修补的悲感情节,再一次勾起了当代人们对那一段惨痛灾难的回忆。

  冯小刚导演在这部影片当中,成功运用色调来表达电影深刻的内涵。影片画面的色调,一开始是柔和的灰黄调子,犹如老照片一般象征着已逝的岁月;然后是大地震发生时,色调转为沉郁的黑白调子,除了鲜血几乎再没有其余的彩色,暗示着大地震抹去了一切美好,残酷可怕;再之后,贯穿全剧的是淡淡的灰白调子,如一缕缕深渊中的薄雾,象征着人们心底压抑着的弥久的哀伤

  《唐山大地震》表现了人在灾难面前的脆弱,同时也关注了灾后人们如何释怀并摆脱心灵的枷锁。电影的结局还是充满了温情,让人从心里感受到温暖,给人带来了生活的希望。

 一场心灵的洗礼  ----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尽管如今冯小刚导演的影视作品遭人诟病,但不可否认2010年的《唐山大地震》算是他人生中所创的精品了,这是一部悲情震撼的经典之作,电影尽可能还原了地震时期的惨烈情形,观感过后,是无法言语的心痛,总有一丝丝心痛萦绕心田,以及激起观众对人生思考的沉思。

唐山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型惨痛灾难,房屋倒塌,死伤无数,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唐山大地震》电影,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灾难片。电影以沉重笔墨刻画地震来临时的恐怖悲凉,雨水与钢筋混凝土相互碰撞的场景阴冷而潮湿,灾难不仅仅使一个个家庭支离破碎,更重要的是对人们心灵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摧残影响力。电影能够将地震带来的毁灭性打击带给观众,更何况亲身经历过灾难的当事人,我们可能无法想象灾难真正来临时的“末日”景象,更无法想象亲眼目睹亲人逝去的悲痛到底有多大。

电影在叙事手法应用上可谓下足了功夫,从开篇一派祥和、喜乐融融的场景,而后笔触急转而下,一时间天空异样,房屋开始倒塌,地面开始出现裂缝,所有人慌乱而逃,死伤尽收眼底,与开篇所呈现出的美好形成鲜明对比,也可深刻体会到灾难的无情打击,令人生畏。美好被毁灭即在一瞬间,而灾后重振则是一个慢长的过程,无论是对房屋道路的修建工作,还是人心的安抚与释怀,都并非一日之事,也说明了灾难带给人的痛苦是持久性的。

电影对细节的描写用心良苦,无论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各种物件,例如家庭摆设,开篇时令一家人欢声笑语的老式电风扇,还是人物服装造型,人们干活时的汗流浃背与灰头土脸,皆被一一记录,隔着屏幕都可感知到劳动者的力量与情感。尤其是对震后人们的形态刻画,正值晚上入眠时间段,许多人的服装很简单,甚至还出现了裸体镜头,充分体现了夜晚时间点,人们为求生而不顾一切的状态。

《唐山大地震》最大亮点也是最感染众人之处, 便是地震时间段的描写刻画了,无论从场面背景刻画雕琢,还是对人物行为情绪的勾勒,都做到了最大程度的还原。尤其对色彩的应用可谓发挥到了极致,采用暗灰色调作为电影大背景,在雨水的冲刷下,以外界环境极力彰显人物内心的孤寂悲戚,不可谓不形象。 除此之外,电影的镜头语言也很丰富,多个特别镜头都掺杂着不同味道,都是无以言表的情感,与意味深长,如此制作堪称高水准了。

故事主人公李元妮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在面对救儿救女的人生抉择中,最终忍痛选择了儿子,放弃了自认为生命迹象微弱的女儿方登,许多人对于母亲的做法颇有不满,但事实上却是可以说过去的。作为李元妮,无论儿子还是女儿,手心手背都是肉,但在丈夫已经离去的前提之下,为保方家血脉流传,救儿子又有何不妥协,既然无论选择哪一边都不可能得到完美,那么可以减小遗憾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这是人生最难以抉择的选择题,其实并没有什么对错之说。

“天灾无情,人间有爱”,灾后重振工作在国家帮助下快速进行着,人们不畏危险而救灾的精神令人感动,虽然天灾无情,但通过屏幕也让观众感知到人性的美好温暖,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家园,留于人们心间无限美好。

人们只有在灾难面前,才会感知到生命的渺小与不堪一击,人类落荒而逃的景象感慨颇深,人应该要珍惜当下害美好生活,毕竟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个会先报道,不如尽情享受美好生活,珍惜身边每个人,尽可能不给自己留有遗憾。

电影《唐山大地震》既有触动人心的灾难场景,亦有对人生的解读思考,是一部合格的灾难片。走进影片世界中,会不禁为流离失所的人们所飙泪,也会为逝去的人感到惋惜悲痛,总之,它充满了感动与压抑,是观赏价值较高的一部影片。

《唐山大地震》是根据唐山地震事件真实改编的,影片中不仅有对人性的考验,还有对人间真情的传递。虽说是一部历史灾难性的剧情片,但是看完之后,真的给人一种震撼人心的感觉。不管是导演选用的题材还是剧中画面的特效与转换,都是挺不错的。

这部电影主要围绕小女孩一家人来讲诉在地震后的心理状态以及生活状态。一开始,导演通过小女孩一家人沉浸在幸福的生活中来烘托地震后惨淡状况,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做了很好的铺垫。接着借助特效来展现唐山大地震的场面,尤其是通过熟睡中甜美的小女孩过渡到鱼缸的震动,预示着地震的到来,让人措手不及。

地震后,目睹自己亲人的离去,让我们看到了灾难的无情,但又不得不接受;面对如此惨淡的景象,却有四面八方的人来支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情;通过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虽然获得了重生的机会,但却与自己家人离散,让我们看到了他们是如何一点一滴的找回属于自己的亲情。

剧情中,最让人深刻的片段就是母亲在两个孩子之间只能选择救其中的一个,不仅让我们感受了灾难带来的无奈,还让我们感受到面对人性的选择。虽说母亲最终选择了救儿子,不过在那个时候本身就还有重男轻女的倾向。

但是对于小女孩,她所承受的打击并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不仅要直视母亲的放弃,也暗示了自己的自卑,还好在后面这个小女孩被一对夫妻收养了。但是对母亲来说,却要一生承受着对女儿的失去和悲痛。后来,长大后的女儿回到家之后,她跪下对自己的女儿说:“我惦记你们32年”,虽然这一句话很轻很轻,但是面对这一幕却很感人。可见,不管当时母亲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女儿始终是自己最牵挂的。

虽然这部影片中处处有泪点,但是导演冯小刚又用幽默的手法又为故事增添了许多新的情节,如儿子说的一句话“那里鸡不缺,蛋也是有的”,又让人忍俊不禁。但在电影中更多的都是以情感来渲染气氛,不管是画面节奏的把握,还是对观众情绪的驾驭,冯小刚都处理的很恰当,既不显生硬,又不显单调。最重要的是,他可以让观众走进主角的情感中,来体会当时复杂的人性选择。而且在结尾的时候也通过一家人的团聚,让人看到生活的希望以及亲情的力量。

除此之外,电影中每个演员的演技都是值得称赞的,不仅把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淋淋尽致的呈现出来,而且在前后剧情的转变中,其感情也是非常到位的。就拿徐帆饰演的母亲来说,她就把面对儿女生死的各种心理活动很好的呈现在观众面前,让很多电视机前的父母都感同身受。

总之,这部电影的确很优秀,不管是从题材来说,还是导演的拍摄来看,亦或者演员们的演技来看,都是挺不错的。

冯小刚很擅于拍这种拷问人性的题材,不管外界对他的风评如何,这部电影却是真的拍得直击人心。

影片中采用了灰暗陈旧的色调,衬托出当年那些沉重的悲痛,仅仅是一个孩子站在废墟中的背景虚化镜头,便可知导演的匠心所在。

当年电影刚上映的时候,朋友劝我不要看了,怕我这玻璃心受不住。过了些阵子我觉得自己把剧情都了解得差不多了才在网上把它翻出来,谁知道还是看得泪流满面。而这种感动大多来自于张子枫扮演的小女孩,也可以说是导演故意制造的这种人性冲突让我觉得无所适从。

这种冲突来自于“救儿子还是救女儿”。

李元妮在天秤的两端痛苦抉择,最终选择了儿子。大家都分析救男孩胜算更大,因为方金只能敲着小石头表达求生欲望,而方达却能开口说话,他们刚好在石板的两端,这个时候撬动石板另一个很可能会被压死。

讽刺的是,弟弟被救出来断了一条胳膊,被大家放弃的姐姐反而完好无损。谁都以为她没有生还希望了,两个只能选择一个,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真是莫大的悲痛。

多年以後方金再次站在母亲面前时,无论李元妮如何示好,她都很难接受曾经被放弃过的事实。

其实在影片开头,就已经暗示了重男轻女的现实,弟弟在已经吃了一个西红柿的情况下,李元妮还要把最后一个留给他,对姐姐说要吃的话明天再买。李元妮私心里还是偏重儿子的,所以在救孩子的时候,尤其是生命迹象更明显的儿子面前,她再不舍得女儿也只能这样选择。多么沉重的话题。

后来,李元妮对长大后的方金说:妈没有骗你,西红柿都给你洗好了。

可这个时候西红柿已经不那么稀罕了。

这注定成为一个无法抹去的伤痕。她并不是不爱女儿,只是在生死抉择的时候,血缘的延续比爱更为重要,因为丈夫已经死了,再不救回儿子,李元妮觉得愧对方家啊!

影片中唯独就是这张亲情牌打对了,我觉得这部片其实就是借着唐山大地震的背景描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从感情线来说,我认为值得给高分评价。

冯小刚一向就是喜欢在这种人性的弱点上大做文章,并且做得还很到位。但是在整个大格局上还是略失水准,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整部片都是讲的李元妮的一家,他们的邻居甚至都没有出现过,这样的灾难片中,怎么可能只单独描述一家人的日子,这毕竟是一个曾经发生过的真实的大事件啊!

所以这就是借着唐山大地震的背景,拍了一个家庭伦理片,而且还是一个不适合一家人去观看的影片,你只能独自哭得稀里哗啦,然后还得劝别人不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