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网络科技> 数码> 正文

七星瓢虫是哪一种长得什么样的图片有么(肉粒疣是什么样子图片)

  • 妄与栀枯88妄与栀枯88
  • 数码
  • 2022-12-20 15:47:13
  • -

七星瓢虫是鞘翅目瓢虫科的捕食性昆虫,它的身体像半个圆球,头黑黑的翅膀是橘色的。触角很短,不太明显,它的脚在大大的翅膀底下,它的口器既有咀嚼食物的能力,因为它的翅膀有七个黑色的圆点点所以人们叫它七星瓢虫。

七星瓢虫为益虫,成虫可捕食麦蚜、棉蚜、槐蚜、桃蚜、介壳虫、壁虱等害虫,可大大减轻树木、瓜果及各种农作物遭受害虫的损害,被人们称为“活农药”,在我国各地广泛分布。在华北南部,俗称“花大姐”。

扩展资料

田间释放

七星瓢虫大量繁殖后,可以放到田间,帮助人类消灭蚜虫和蚧虫。如棉田出现大量蚜虫危害,这时可以把七星瓢虫散放到棉田里,它就能将蚜虫吃掉。散发时,在棉田边走边放七星瓢虫,走几步放几只,为求散放均匀。

1、掌握好散放时间,以傍晚时散放为宜。因为傍晚气温较低,光线较暗,七星瓢虫活动性较弱,不易迁飞。

2、采用成虫和幼虫混放。因为幼虫没有迁飞能力,不会逃逸,而它也有吃蚜虫的本领。

3、散发前一天停止喂食,再进行散放,可以降低七星瓢虫迁飞活动能力。

4、散放后两天内,不进行中耕和其他田间管理,以免使七星瓢虫受惊迁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星瓢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瓢虫

七星瓢虫整体为橙红色,体表长有7个黑点,左右各有3枚黑点,接合处前方有一枚更大的黑点。

七星瓢虫俗称“花大姐”,是著名的害虫天敌,成虫可捕食麦蚜、棉蚜、槐蚜、桃蚜等蚜虫,也可以捕食介壳虫、壁虱等害虫,可大大减轻树木、瓜果及各种农作物遭受害虫的损害,被人们称为“活农药”。

每年的五六月份是七星瓢虫的交配季节。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如果有足够的蚜虫为食,一只雌性七星瓢虫能产下超过2000个卵。

七星瓢虫是一种常见的昆虫,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主要生活在农田、森林、园林、果园等处,大多单独生活,很少结群。

扩展资料

七星瓢虫有较强的自卫能力,虽然身体只有黄豆那么大,但许多强敌都对它无可奈何。

它3对细脚的关节上有一种“化学武器”,当遇到敌害侵袭时,它的脚关节能分泌出一种极难闻的黄色液体,使敌人因受不了而仓皇退却、逃走。

它还有一套装死的本领,当遇到强敌和危险时,它就立即从树上落到地下,把3对细脚收缩在肚子底下,躺下装死,瞒过敌人而求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星瓢虫

七星瓢虫是欧洲最普遍的瓢虫。它的鞘翅呈红色,但每边均有三个黑点,另一个黑点则在两个鞘翅中央,共有七个黑点,其学名亦是以此为名。

(1)七星瓢虫的生态分布很广,差不多有蚜虫的地方就有它们的踪迹。成虫及幼虫都是吃蚜虫的,故此在北美洲它们被用作为生物防治来控制蚜虫,并成为美国多个州份的州昆虫。

(2)成虫体长5.2-6.5毫米,宽4-5.6毫米。身体卵圆形,背部拱起,呈水瓢状。头黑色、复眼黑色,内侧凹入处各有1淡黄色点。触角褐色。口器黑色。上额外侧为黄色。前胸背板黑,前上角各有1个较大的近方形的淡黄地。小盾片黑色。鞘翅红色或橙黄色,两侧共有7个黑斑;翅基部在小盾片两侧各有1个三角形白地。体腹及足黑色。

(3)捕食昆虫:棉蚜、麦蚜、豆蚜、菜蚜、玉米蚜、高粱蚜.

中文名: 七星瓢虫

拉丁学名: 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

纲: 昆虫纲

目: 鞘翅目

科: 瓢虫科瓢虫亚科

功能类别: 捕食性天敌

寄主昆虫: 棉蚜、麦蚜、豆蚜、菜缢管蚜、玉米蚜、高梁蚜

寄主危害作物: 棉花、小麦、豇豆、白菜、玉米、高梁 就是瓢虫 是一种害虫 红红的 有黑圈圈

七星瓢虫身体卵圆形,背部拱起,呈水瓢状。头黑色、复眼,黑色,内侧凹入处各有1淡黄色点。触角褐色。口器黑色。上额外侧为黄色。前胸背板黑,前上角各有1个较大的近方形的淡黄地。小盾片黑色。鞘翅红色或橙黄色,两侧共有7个黑斑;翅基部在小盾片两侧各有1个三角形白地。体腹及足黑色。

雌虫:体长5.70一7毫米,宽4一5.60毫米,呈半球形,背面光滑无毛。刚羽化时鞘翅嫩黄色,质软,3—4小时后逐渐由黄色变为橙红色,同时两鞘翅上出现7个黑斑点,位于小盾片下方者为小盾斑,小盾斑被鞘缝分割成两半。

雄虫:第六腹节后缘平截,中部有横凹陷坑,上缘有一排长毛。

扩展资料

七星瓢虫有较强的自卫能力,虽然身体只有黄豆那么大,但许多强敌都对它无可奈何。它3对细脚的关节上有一种“化学武器”,当遇到敌害侵袭时,它的脚关节能分泌出一种极难闻的黄色液体,使敌人因受不了 而仓皇退却、逃走。

七星瓢虫还有一套装死的本领,当遇到强敌和危险时,它就立即从树上落到地下,把3对细脚收缩在肚子底下,装死躺下,瞒过敌人而求生。

瓢虫之间还有一种奇妙的习性:益虫和害虫之间界限分明,互不干扰,互不通婚,各自保持着传统习惯,因而不论传下多少代,不会产生“混血儿”,也不会改变各自的传统习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星瓢虫 (昆虫纲动物)

成虫体长5.2-6.5毫米,宽4-5.6毫米。身体卵圆形,背部拱起,呈半个水瓢状。头黑色、复眼黑色,内侧凹入处各有1淡黄色点。触角褐色。口器黑色。上额外侧为黄色。前胸背板黑,前上角各有1个较大的近方形的淡黄地。小盾片黑色。鞘翅红色或橙黄色,两侧共有7个黑斑;翅基部在小盾片两侧各有1个三角形白地。体腹及足黑色。

七星瓢虫的外形特征:

1、身体卵圆形,背部拱起,呈水瓢状,头黑色、复眼黑色,内侧凹入处有淡黄色点。

2、触角褐色,口器黑色,上额外侧为黄色,前胸背板黑,前上角各有1个较大的近方形的淡黄地。

3、小盾片黑色,鞘翅红色或橙黄色,两侧共有7个黑斑,翅基部在小盾片两侧各有1个三角形白,体腹及足黑色。

扩展资料:

活动场所

七星瓢虫在不同季节的活动场所不一样。冬天,七星瓢虫在小麦和油菜的根茎间越冬,也有的在向阳的土块、土缝中过冬。春天,一旦气温升到10℃以上,越冬的七星瓢虫就苏醒过来,开始活动,在麦类和油菜植物株上能找到它。

夏天,随着气温升高和食物增多,七星瓢虫大量繁殖,凡是有蚜虫和蚧虫寄生的植物,如棉花、柳树、槐树、榆树、豆类等植株上,都能找到七星瓢虫,有时甚至出现大批七星瓢虫聚集的景象。

秋天,田间七星瓢虫的数量减少,它常在玉米、萝卜和白菜等处产卵,这时候,早晚的气温较低,七星瓢虫往往隐蔽起来,不易发现,需在上午7点钟以后至太阳下山之前采集。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七星瓢虫

红色,七个点,小小的 背上有七个点点

七星瓢虫的外形特征:

身体卵圆形,背部拱起,呈水瓢状。头黑色、复眼黑色,内侧凹入处各有1淡黄色点。触角褐色。口器黑色。上额外侧为黄色。前胸背板黑,前上角各有1个较大的近方形的淡黄地。小盾片黑色。鞘翅红色或橙黄色,两侧共有7个黑斑;翅基部在小盾片两侧各有1个三角形白地。体腹及足黑色。

雌虫:体长5.70一7毫米,宽4一5.60毫米,呈半球形,背面光滑无毛。刚羽化时鞘翅嫩黄色,质软,3—4小时后逐渐由黄色变为橙红色,同时两鞘翅上出现7个黑斑点,位于小盾片下方者为小盾斑,小盾斑被鞘缝分割成两半。

另外,在每一鞘翅上各有3个黑斑,鞘翅基部靠小盾片两侧各有1个小三角形白斑。头黑色,额与复眼相连的边缘上各有1淡黄色斑。复眼之间有两个个淡黄色小点,有时与上述黄斑相连。

触角栗褐色,稍长于额宽,锤节紧密,侧缘平直,末端平截。唇基前缘有窄黄条,上唇、口器黑色,上颚外侧黄色。前胸背板黑色,两前角上各有1个近于四边形淡黄色斑。小盾片黑色。前胸腹板突窄而下陷,有纵隆线,后基线分支。足黑色,胫节有2个刺距,爪有基齿。

腹面黑色,但中胸后侧片白色。第六腹节后缘凸出,表面平整。

扩展资料:

生活习性

除了冬季外,户外蚜虫堆间均有机会找到前来觅食的成虫。本种分布非常普遍,但是

七星瓢虫还是有机农业的象征哦!

较少成群群聚。另外,人们还把它们称为花大姐。

年发生多代。以成虫过冬,次年4月出蛰。产卵于有蚜虫的植物寄主上。成虫和幼虫均以多种蚜虫、木虱等为食。系益虫,应予保护。

捕食昆虫:棉蚜、麦蚜、豆蚜、菜蚜、玉米蚜、高粱蚜

危害农作物: 棉花(棉蚜)、小麦(麦蚜)、豇豆(豆蚜)、白菜(菜蚜)、玉米(玉米蚜)、高粱(高粱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星瓢虫

成虫体长5.2-6.5毫米,宽4-5.6毫米。身体卵圆形,背部拱起,呈水瓢状。头黑色、复眼黑色,内侧凹入处各有1淡黄色点。触角褐色。口器黑色。上额外侧为黄色。前胸背板黑,前上角各有1个较大的近方形的淡黄地。小盾片黑色。鞘翅红色或橙黄色,两侧共有7个黑斑;翅基部在小盾片两侧各有1个三角形白地。体腹及足黑色[1]。

体长6.5~7.5mm。翅鞘呈红色,左右两侧各有3个黑点,接合处前方尚有一个更大的黑点。无近似种。

雌虫:体长5.70一7毫米,宽4一5.60毫米,呈半球形,背面光滑无毛。刚羽化时鞘翅嫩黄色,质软,3—4小时后逐渐由黄色变为橙红色,同时两鞘翅上出现7个黑斑点,位于小盾片下方者为小盾斑,小盾斑被鞘缝分割成两半。另外,在每一鞘翅上各有3个黑斑,鞘翅基部靠小盾片两侧各有1个小三角形白斑。头黑色,额与复眼相连的边缘上各有1淡黄色斑。复眼之间有两个个淡黄色小点,有时与上述黄斑相连。触角栗褐色,稍长于额宽,锤节紧密,侧缘平直,末端平截。唇基前缘有窄黄条,上唇、口器黑色,上颚外侧黄色。前胸背板黑色,两前角上各有1个近于四边形淡黄色斑。小盾片黑色。前胸腹板突窄而下陷,有纵隆线,后基线分支。足黑色,胫节有2个刺距,爪有基齿。腹面黑色,但中胸后侧片白色。第六腹节后缘凸出,表面平整。

雄虫:第六腹节后缘平截,中部有横凹陷坑,上缘有一排长毛。

成虫体长5.2-6.5毫米,宽4-5.6毫米。身体卵圆形,背部拱起,呈水瓢状。头黑色、复眼黑色,内侧凹入处各有1淡黄色点。触角褐色。口器黑色。上额外侧为黄色。前胸背板黑,前上角各有1个较大的近方形的淡黄地。小盾片黑色。鞘翅红色或橙黄色,两侧共有7个黑斑;翅基部在小盾片两侧各有1个三角形白地。体腹及足黑色[1] 。

体长6.5~7.5mm。翅鞘呈红色,左右两侧各有3个黑点,接合处前方尚有一个更大的黑点。无近似种。

雌虫:体长5.70一7毫米,宽4一5.60毫米,呈半球形,背面光滑无毛。刚羽化时鞘翅嫩黄色,质软,3—4小时后逐渐由黄色变为橙红色,同时两鞘翅上出现7个黑斑点,位于小盾片下方者为小盾斑,小盾斑被鞘缝分割成两半。另外,在每一鞘翅上各有3个黑斑,鞘翅基部靠小盾片两侧各有1个小三角形白斑。头黑色,额与复眼相连的边缘上各有1淡黄色斑。复眼之间有两个个淡黄色小点,有时与上述黄斑相连。触角栗褐色,稍长于额宽,锤节紧密,侧缘平直,末端平截。唇基前缘有窄黄条,上唇、口器黑色,上颚外侧黄色。前胸背板黑色,两前角上各有1个近于四边形淡黄色斑。小盾片黑色。前胸腹板突窄而下陷,有纵隆线,后基线分支。足黑色,胫节有2个刺距,爪有基齿。腹面黑色,但中胸后侧片白色。第六腹节后缘凸出,表面平整。

雄虫:第六腹节后缘平截,中部有横凹陷坑,上缘有一排长毛。 七星瓢虫体长6.5~7.5mm。翅鞘呈红色,左右两侧各有3个黑点,接合处前方尚有一个更大的黑点。无近似种。 七星瓢虫很漂亮,它的身体是个半球形 七星瓢虫体长6.5~7.5mm。翅鞘呈红色,左右两侧各有3个黑点,接合处前方尚有一个更大的黑点。无近似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