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休闲娱乐> 明星八卦> 正文

唐朝时,李翰总结出时人攻击张巡的罪名“罪巡以食人,愚巡以守死”你如何理解这两个罪名(擅强兵坐而观者的擅)

一派胡言,没有张巡死守,江淮数百万百姓必遭荼毒,唐军更无经济后盾迅速反正,五胡乱华的悲剧可能重现 意思就是吃人是罪过,而张巡死守孤城是过于愚蠢。 你这个太深奥了 题目我都理解不到 晕 《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和译文 作者: 加入日期:07-03-04 原文: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力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州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 译文: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我和吴郡人张籍翻阅家中旧书,发现李翰撰写的《张巡传》。李翰以文章写得好而自负,这篇传记写得很详细周密。但可惜还有不足之处,没有替许远立传,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头尾。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他打开城门,接纳张巡共守睢阳。地位本来在张巡之上,却把权柄交给他,受他指挥,没有什么猜疑和妒忌,最后和张巡一起守城,一起死难,建立了功名,由于城池沦陷而被俘虏,和张巡的死相比先后不同时罢了。许、张两家子弟才能智慧低下,不能彻底理解许远、张巡的志气。张家子弟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受虏不死,怀疑许远怕死而降贼。许远假如怕死的话,为何要苦苦地死守小小的睢阳城,把自己的奴僮杀了给土兵们吃,来同敌军抗战而不投降呢?当他们被围困的时候,城外连极其弱小的援兵都没有,他们所要效忠的只是国家和君主罢了,而叛军则告诉许远唐朝已经灭亡,君主已经死了。许远看见救兵不来,而叛军却越来越多,一定以为敌人的话是真的。等不到外来的救兵尚且死守城池,人吃人也快吃完了,即使是傻瓜也会算得出死亡的期限!由此看来,许远的不怕死也就很明白了。哪有城池失陷了,部下都死光了,他自己却独自含羞忍辱,苟且偷生的呢?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不肯这么做。唉!难道说许远这样贤明的人会做这样的事吗? 谈论的人又说许远和张巡分别守城,城池失陷是从许远所分担的一面开始的,拿这个来辱骂许远。这又和儿童的见识没有差别。人要死,他的内部器官一定有先得那个病的部位;拉断绳子,它断开的地方一定是绳子的某一段。观察人死、绳断的人见到情况是这样,据此就责怪某一内脏和绳子的某一段,也未免太不懂道理了。小人喜欢非议,不乐意成全别人的好事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哇!象张巡、许远对国家作出的贡献是如此卓越,还不免遭受指摘,别的事情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当张、许二公初守睢阳的时候,怎能料到人家终于不来救援,因而放弃睢阳,事先退走呢?如果这座城不能够守住,即使退避到别的地方去又有什么用处呢?等到确无救兵,处于困难的境地时,率领着他们那些因受伤而残废、因挨饿而瘦弱的余部,即便想撤离睢阳也肯定不可能了。张、许二公这样贤明,他们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坚守一座城池,来保卫朝廷,凭借千百名接近死亡的士兵,抵挡上百万日益增多的敌军,掩蔽江淮流域,从而阻遏叛军的兵势。唐王朝没有被灭亡,是谁的功劳呢?在当时,丢弃城池而考虑活路的不是少数几个人,掌握强兵、坐视不救的人到处都是。他们不去追究非议这些人,反而责怪张、许不该死守,也就可见他们把自己比同叛逆,制造邪说帮助叛敌攻击张、许二公。 我曾在汴州、徐州二幕府任推官,多次经过两州之间的睢阳城,亲自到那称为“双庙”的地方致祭过,那里的老人常常谈到张巡、许远当时的事情。

记得采纳啊 元和(唐宪宗年号)二年四月十三日晚上,韩愈和吴郡(地名)人张籍浏览家里的旧书,找到一本李翰写的《张巡传》。李翰因为文章写得好自负,写《张巡传》非常详尽。但是仍然遗憾有遗漏的地方:没有给许远(人名)写传记,也没有记载雷万春事件的整个过程。 许远虽然才能比不上张巡,但他引进推荐了张巡,职位本来在张巡之上,把职位让给了他,自己甘当张巡的下级,也没有怨恨嫉妒过张巡,最后和张巡一起死守睢阳城,成就了功名,睢阳城被攻陷许远被俘虏,和张巡的死不同。两人的儿子才能智利不高,不能明白他们父亲的遗志,以为张巡死了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怕死而向敌人投降。如果许远真的怕死,何苦还坚守小小的的睢阳城,吃了自己爱妾的肉,来表明抗击敌人决不投降的决心呢?当他们被围困时,外部没有一点救援,他们打算效忠的,之后国家和皇上,但是敌人告诉他们国家已经灭亡皇上已经死了。许远看到援兵一直不来,而敌人越来越多,必定听信了敌人的话。外部没有救兵但是仍然死守城池,人吃人都快吃光了,就算傻子也能够计算出自己的死期:许远不怕死是明显的事。不久城被攻破,他的部下都战死了,难道只有许远不顾羞愧耻辱的求活?就算最傻的人也不忍心这样做。唉!但是贤明的许远怎么这么做呢?喜欢说闲话的人又说许远和张巡分兵守城,城是从许远负责防守的地方被攻破的,拿这话来诬陷许远,这又和小孩子的见识没什么不同。人快死了,他的内脏必然有一部分先得了病的;把绳子拉断,必然又断口。旁观的人看到这种情况,就附会并且添油加醋,这也不符合道理。小人喜欢议论,不愿意成人之美都是这样的!像张巡、许远他们的成就,如此卓越,依然免不了闲话,其他的事不知又会被说成什么了! 两位大人当初守城的时候,难道不知道没有兵来救援,就弃城逃走?如果这座城守不住,就算逃到别的地方又有什么用?等到没有救援也没有粮食用度了,带领城里的伤残、饥饿、病弱的众人,就算要逃走,必然也不会成功。两位大人的贤能,他们的意图很高明了。坚守一座城,保卫天下,用千百个就要死去的实足,和百万日益强大的军队作战,保护长江、淮河,阻挡抑制了敌人的气势,国家没有灭亡,这是谁的功劳?当时,放弃守城而企图活下去的,不止一个两个;拥有强大的兵力,却按兵观战的人,一个接一个。不追究批判他们,却责怪两位大人的死守城池,从中可见小人们自己也相当于悖逆叛乱,造谣言帮助敌人攻打我们。 韩愈曾经在汴州、徐州二府任职,多次在两地之间奔走,亲自祭祀他所说的双庙(张巡、许远的庙)。那里的老人经常谈起张巡、许远当时的事。 南霁云(人名,被张巡、许远派遣)向贺兰(人名)求救,贺兰嫉妒张巡、许远的名声、威望、功绩在自己之上,不肯出兵救援。贺兰喜欢南霁云的勇猛,南霁云不听贺兰的话,贺兰强留他,准备饭菜和音乐,请南霁云就坐。南霁云慷慨陈词说:「我来的时候,睢阳的人没有饭吃一个多月了。我虽然打算独自吃饭,但在道义上不忍心;就算吃了,也咽不下。」并拔出佩刀砍断自己一个手指,鲜血淋漓,展示给贺兰看。满座的人大惊,都很感动,为南霁云落泪。南霁云知道贺兰始终没有为他出兵的意思,于是骑马离去。将要出城,抽出箭射佛寺上的浮屠,射中浮屠上面的砖,箭没进去一半,说:「我回去如果了打败敌人,一定要灭掉贺兰,这支箭就是见证。」韩愈贞元(唐德宗年号)年间路过泗州,船上的人仍然指着那支箭谈论:「城被攻陷,敌人拿刀逼迫张巡投降。张巡不屈服,敌人就把他拉出去,将要斩首。又俘虏了南霁云,南霁云还没有回答敌人的话,张巡对南霁云大声说:『南老八,男儿死就死了,不要因为不义的事情屈服。』南霁云笑着说:『我打算再有所作为的;大人有话,我岂敢不死?』于是誓死不屈。」 张籍说:「有个叫于嵩的人,年少是投靠张巡。张巡做官以后,于嵩经常随他在任上。张籍在大历(唐代宗年号)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过于嵩,于嵩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因为张巡的关系于嵩曾经做过临涣县尉,喜欢学习,什么书都读。张籍当时年龄还小,粗略的向他问过张巡、许远的事迹,记不很清楚了。张籍说:『张巡身高七尺多,长着浓密的胡须就像神仙。张巡一次看见于嵩读《汉书》,对于嵩说:「为什么老是读这个地方?」于嵩说:「没有读熟。」张巡说:「我读书最多读三遍,就终身不忘了。」并背诵于嵩所读的地方,一卷背诵完,没有背错一个字。于嵩很惊奇,认为张巡碰巧熟知这一卷,并随意抽取其他的卷文来试验,全都一样。于嵩又拿下书架上的各种书,试着考验张巡,张巡随口背诵没有错漏。于嵩跟随张巡很长时间了,也没见过张巡经常读书。张巡写文章,拿起纸笔立刻书写,从没有先起草。开始驻守睢阳的时候,士卒只有一万人,城中居民人数也好几万,张巡只要见一人并问他了姓名,以后再见到没有不认识的。张巡发怒的时候,胡子都张开起来。城被攻陷时,敌人绑住张巡等几十人坐在地上,就要处死。张巡被提起来,大家一看他起来,有的起来有的哭泣。张巡说:「你们不要害怕,死,这是命!」大家哭得都没办法抬头看他。张巡就义时,脸色不变,喜怒和平常一样。许远宽厚待人,是个有品德的人,长得和他的性格一样。许远和张巡同年出生,月份日期比张巡晚,叫张巡为兄长,死时四十九岁。』」 「于嵩,贞元初期死在亳州、宋州之间。有人传言说于嵩在亳州、宋州之间有田地,被军人夺去占有,于嵩打算去地方打官司诉讼,被他们所杀。于嵩没有儿子。」这是张籍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