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休闲娱乐> 明星八卦> 正文

杀猪是什么意思(杀猪是什么意思)

一般是由两人以上的人合伙设计某种圈套引诱他人上钩,然后用某种方式联合欺骗,以达到目的。或者把仿制的物品作为行货卖给外行的顾客,也常被称为“杀猪”。“杀”是一种欺骗手段,“猪”是指上当被骗的对象。

2019年12月16日,该词入选“2019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

不同于其他骗局的“短平快”,杀猪盘最大的特点就是放长线“养猪”,养得越久,杀得越狠。就像现实世界的“酒托”,骗子会包装成某个身份与你邂逅,隔着网线陪在你身边,聊天,倾诉,培养感情,待你充分信任对方后,再引你至博彩网站,“瞬间爆炸完成单杀”。

扩展资料:

杀猪盘套路

第一步,寻找目标

首先他们会寻找年龄在30岁以上的成功人士,这个年龄段的人士一般都有经济基础,成功人士对感情有一定需求,所以会符合他们的要求,把这样的男士当做目标。

第二步,取得信任

骗子会在添加好友之后,频繁与人士聊天,让你对其产生信任,有些骗子甚至会对你关怀备至,与你确定恋爱关系,让你对她的信任更深。

第三步,怂恿投资

等到关系稳定,骗子便开始怂恿你在她们自制的平台购买股票,大多数人就会试着小额投入几笔,骗子会通过后台操作,让你小赚几笔。

骗人手段的一种抽象比喻。
  “杀”是一种欺骗手段,“猪”是指上当被骗的对象。
  一般是由两人以上的人合伙设计某种圈套引诱他人上钩,然后用某种方式联合欺骗,以达到目的。或者把仿制的物品做为行货卖给外行的顾客,也常被称为“杀猪”。被骗上当的人就是所谓的“猪”。
  所以做生意高价卖叫杀猪,高价的商家都有一把不粘血的屠刀。把刀一放猪体内,就流血了。杀猪即是窄客的意思。流血越多。表明被窄的人杀得越重,出钱越多.商家都喜欢找大肥猪,因为血多。嘿嘿,这个是一个形象比喻,湖南人民间最通用的说法,你别介意!所谓杀人不眨眼,用刀不粘血。这就是零售小贩的赚钱秘术!
  比如:北方人一般购物比较随便,真诚老实,比较胖和高大,而南方人购物却相反。通常南方人在北方,北方人都被南方人称作肥猪,只要窄到北方的客户了。他们高呼窄到壮猪了。
  多数是在货物买卖的过程当中,在赌博中也比较常见。 一般是由两人以上的人合伙设计某种圈套引诱他人上钩,然后用某种方式联合欺骗,以达到目的。或者把仿制的物品做为行货卖给外行的顾客,也常被称为“杀猪”。“杀”是一种欺骗手段,“猪”是指上当被骗的对象。 我听到的杀猪就是老千。电影里的老千出入赌场。实际上,去澳门赌场出老千,那是疯了。那里的高科技非常牛逼。很多年前扑克里就有芯片。一出千就完了。
所以老千主要收入就是杀猪。一般都是被一个老板雇佣。然后跟这位老板的朋友来往。跟他们赌钱。赢钱的是那位老板。老千一旦赢钱就露馅儿。赢钱的永远是你的朋友。还是那位经常输钱的朋友。
或者是收买一位赌徒。让他帮助老千的同伙接近一位老板。号称是做生意。比如你批发服装。他就去买。而且很多。然后跟你打牌。让你短时间内输精光。
这就是杀猪。老千是手段。可以用其他手段对付你。记住了,永远不会赢。 骗子的意思

现代年轻人口中所说的杀猪是:一种骗人手段的意思

一般是由两人以上的人合伙设计某种圈套引诱他人上钩,然后用某种方式联合欺骗,以达到目的。或者把仿制的物品做为行货卖给外行的顾客,也常被称为“杀猪”。被骗上当的人就是所谓的“猪”。

“杀”是一种欺骗手段,“猪”是指上当被骗的对象。所以做生意高价卖叫杀猪,高价的商家都有一把不粘血的屠刀,把刀一放猪体内,就流血了。杀猪即是宰客的意思。流血越多,表明被宰的人受伤得越重,出钱越多。商家都喜欢找大肥猪,因为血多。嘿嘿,这个是一个形象比喻。

“杀猪盘”诈骗手法

1、零风险,高收益作诱饵

虚假投资公司或平台打出的广告,全部都是超高年化收益,动辄12%以上,甚至高达30%-50%,而且稳赚不赔。

2、前期给点小收益尝鲜

一开始受害人都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少量投入,所以平台前期都会给受害人一些收益,眼看账户飞涨,小额提现也是秒到账,受害人逐渐飘飘然,越投越多。

3、“杀猪”、“榨干”

资金到位以后,简单粗暴的,直接卷款删号说再见;有点耐心的,继续忽悠你往里投钱。等受害人幡然醒悟,想要及时提现止损时,“登录异常”、“服务器维护”、“银行账户冻结”等,对方有无数种理由解释为何提现失败。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杀猪

杀猪的意思。通常是一些赌博的人。两个人或者三个合伙输你一个这就是杀猪 把人的容貌搞惨的意思,例如,岁月就像一把杀猪刀 好像广东人把暗坑人叫贩猪仔 黑人 坑人的意思

当代和现代的主要区别在于出处和释义上的不同。

1、出处不同

现代:现代即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历史学上通常指无产阶级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时代,称“现代”,也就是说赤色革命,用鲜血换回的年代,应该是鲜血和汗水凝结的时代,为“现代”。

当代:是指目前所处的时代。出自《后汉书·耿弇传》:“﹝父﹞ 况 疾病…… 弇 兄弟六人皆垂青紫,省侍医药,当代以为荣。”、唐·刘知几 《史通·六家》:“故其书受嗤当代,良有以焉。”

2、解释不同

现代:

1、现在这个时代,在中国历史分期上多指五四运动到现在的时期。

2、瞿秋白《关于俄罗斯和苏联文学的片断》:“马克思主义不能够用两种根本上不相同的方法去研究社会现象:一种用来研究历史上的现象,一种用来研究现代的现象!”

3、鲁迅《坟·我之节烈观》:“节烈这事,现代既然失了存在的生命和价值;节烈的女人,岂非白苦一番么?”

当代:

1、目前这个时代。

唐 杜甫 《奉简高三十五使君》诗:“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

宋 梅尧臣 《太师杜公挽词》之四:“言为当代法,行不古人惭。”

瞿秋白 《十月革命前的俄罗斯文学》六:“戏剧之中没有当代的社会现象,著者都是取之于历史的。”

2、指在位皇帝的朝代。

唐 刘知几 《史通·编次》:“苟欲取法当代,遂乃轻侮前朝。”

明 张居正 《请乞优礼耆硕以光圣治疏》:“如蒙皇上俯念 阶 为先朝元辅,当代旧人,特勅该部……皆太平之盛事也。”

3、指在位的皇帝。

元 欧阳玄 《题僧墨菊卷》诗:“苾蒭元是黑衣郎,当代深仁始赐黄。”

扩展资料:

在西方,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年份)是“现代”历史的开始,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年份)是“当代”历史的起点。尽管一些西方艺术史家根据历史分期将文艺复兴至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艺术史称为现代艺术史,但人们更认可西方现代艺术肇始于19世纪后期、“塞尚是现代艺术之父”的说法。

这样,在西方历史与艺术史中就出现了一个概念矛盾和时间错乱的现象——在当代历史中不仅有当代艺术,还存在着现代和后现代艺术。实际上,我们现在惯常所说的“现代艺术”,更多地指的是塞尚开创的现代艺术,其本质含义是“现代主义艺术”。

与此相关,所谓“后现代艺术”的全称则是“后现代主义艺术”。

中国现代艺术发端于20世纪20、30年代左右林风眠、常玉等有留法经历且作品里具有西方现代派意识和特征的中西融合艺术;抗日战争和文革时期,由于特殊的社会背景一度中断了现代派艺术的发展,后来朱德群、赵无极等人的抽象艺术也推动了现代艺术发展。

直至20世纪70年代“无名画会”的艺术家赵文量、杨雨澍、张伟、马可鲁等人及“星星画会”的黄锐、马德升、钟阿城、曲磊磊、王克平、严力等艺术家和同时代其他活跃的艺术家如吴冠中、冯国东等人再次推动了现代艺术的发展。

“八五新潮”到“八九现代艺术大展”时期是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交织发展的时期,这时期出现了中国的厦门达达、新达达、超现实主义、抽象艺术等现代与后现代艺术的艺术类型。

当代艺术的形态的出现更多是1989年后,如新生代、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艳俗艺术、录像艺术、东村身体行为艺术、卡通一代和后感性艺术等艺术现象。

当代艺术则是观念性的。技法、媒介、形式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以智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念。当代艺术是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环境污染、民主自由、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等都是当代艺术家关心的问题。

所以,如谢德庆、张洹等具有自省能力的优秀当代艺术家,他们用自己的作品所表达的观念,向社会和人们提出问题,从而改变人的生命,是生活更加美好,使人的身心向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当代

百度百科--现代

二者都是历史学对时代划分的专用名词,主要区别在于对时代界定的不一样。

一、时间界限不同

1、当代顾名思义就是当前的时代,一般把从新中国成立之后至今的时代称为当代;

2、现代,历史学上通常指无产阶级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时代,称“现代”,也就是说赤色革命,用鲜血换回的年代,应该是鲜血和汗水凝结的时代,为“现代“。

一般认为,中国现代历史始于1919年五四运动(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历史起源不同

1、现代(1919~1949)起源:五四运动。现代史的开篇是五四春雷,五四运动是以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为导火索,以北京学生为运动主力,广大群众、市民、工商阶层共同参与的游行示威、请愿等为斗争形式的爱国民主运动。

2、当代(1949~至今),起源:五四运动中的学生队伍。中国当代历史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之所以要划分出“当代”这个时间阶段,主要是为了给社会主义文化立一个界碑。

扩展资料:

关于时代划分

根据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或某个国家历史时代的划分,主要应当依据其社会形态的变化。当初中国史学界之所以把1919年作为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水岭,目的在于用五四运动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

这实际上是对革命史阶段的划分,本不应成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期。但那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建立,这样划分在学术研究上的矛盾还不明显。

然而,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有了近60年的历史,如果再把1919年作为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水岭,不仅从历史分期的角度站不住脚,而且也容易给国史、当代史的学科定位造成障碍。

历史分期是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每个国家对自己的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的分期都会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即使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学派、不同学者的看法也不会完全一样。

而且,历史分期是一件动态性的工作,不会一劳永逸,随着时间的延续,原有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的上下限势必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另外,在一些国家的语汇中,也没有与中文相对应的当代史一词。

在目前阶段,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为中国近代史的终点和现代史或当代史、国史的起点,我认为是比较符合我国历史实际情况的,越来越多的史学工作者也都坚持这种观点。

不过,这涉及学科和专业设置问题,仅有学者的主张是不够的。能否为学术界、教育界所普遍接受,最终还取决于国家权威部门的认定。至于100年以后要不要再从中国现代史中分出一个独立的当代史,可以留待那时的人们去考虑解决。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当代、现代、近代关系考

1、中国史:

现代:1919年五四运动-1949新中国成立。

当代: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为当代。

2、世界史:

现代:1917年之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当代:通常说是二战之后。

3、总体来说现代包括当代,当代却不包括现代,现代的范围更广。

4、离我们很近的就叫当代(近几十年),而现代可以从1919年算起(五四运动)。

5、发展特征:

现代:自然科学革命。

当代:科学技术革命,信息化革命。

历史分期是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每个国家对自己的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的分期都会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即使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学派、不同学者的看法也不会完全一样。

而且,历史分期是一件动态性的工作,不会一劳永逸,随着时间的延续,原有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的上下限势必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参考资料:

人民网--共和国史、当代史与现代史三者关系的思考

通常意义上所指的当代,是对人类灭绝段的一个定性界定。从全球来看,当代应该是指以第三次世界科技革命为标志以后的时期延续至今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其当代大体界定时间应该是20世纪40-50年代以后的时期。

现代社会实质上就是通常所说的工业社会(industrial society)。一般认为,现代社会即工业社会具有以下特征:

①以大机器的使用和无生命能源的消耗为核心的专业化社会大生产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

②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生产效率全面提高。

③社会分化剧烈,社会分工精细。

④社会流动性增强,业缘关系取代了血缘和地缘关系而成为人们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个人发展的机会和自主程度增多。

⑤法治取代人治成为政治系统运行的基本方式,社会的民主化程度提高。

⑥城市数量增加、规模加大,农业人口的比重降低至半数以下。

⑦交通运输工具和通讯联络手段高度发达,个人、群体、组织、区域、国家日趋开放。

⑧人的思想观念充分更新,竞争意识和时间观念加强,崇尚科学、信服真理、追求变革成为人们基本的行为或价值取向。

近代,从1840到1919
现代,从1919到1949
当代,从1949年至今
这是中国文学的时代划分
并不是历史领域的划分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42791.html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有一个问题越来越醒目,即对于“中国现代文学”这一概念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解。笔者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时,曾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在中国的通常语境里,1840年以来的历史被划分成三大阶段。1840-1919年是“近代”,1919-1949年是“现代”,1949年迄今是“当代”。以此为参照,那么“中国现代文学”就是基本上对应着中国现代史的文学。目前学术界大多采用1917年到1949年的教学/研究框架。通常简称为“现代文学三十年”。但是,这样使用“ 现代文学”概念越来越多地遇到各种复杂的问题。在国外的非汉语学术界,很难从语义上区别“近代”、“现代”和“当代”。比如日本就把“现代化”称为“近代化”。在国内,一般情况下,“现代”和“当代”是同义词,只有专门学习过现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史的人才能区别这两个概念。所以对现代文学的范畴问题发生越来越多的质疑。特别是21世纪的到来,使这个问题更加凸显。当我们说“现代”的时候,不是指包括说话时的“现在”,而是指半个世纪以前。这已经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不便。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个范畴加以清理。

可是,当我们试图清理“现代文学”这一概念的时候,就会发现问题的复杂性。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现代”这一概念具有多义性。它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同时也是一个价值概念。比如现在同是2004年,我们却可以说欧洲比非洲“现代”,还可以说某件东西很“现代”。因此,对现代文学的理解不仅仅是时段上的差异,而且包括空间上的差异。

让我们分别列举并进行简评。

从时间上说,首先存在一个“现代文学”的上限与下限的问题。

关于“现代文学”的上限,有很多不同的观点。第一种是1919年,划分点是“五四”运动。理由是文学与政治应该一致,“五四”运动使整个中国文化得到更新,中国文学的性质当然也发生了质变。这种观点目前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很少,但是学者以外的很多人都这样认为,特别是中学语文课本就是这样教的。笔者给一年级大学生上现代文学课时,第一天问他们现代文学什么时候开始,他们全部说是1919年。这个观点思路明确,缺点是过于简单,因为实际上还是要去追溯1917年的文学革命和1915年的《新青年》。

第二种是1917年,划分点是文学革命,理由是文学的独立性,强调从文学自身的发展线索来判定时段。目前大学教学体制基本采用这个上限。但是这样就等于说现代文学只是新文学,它忽略了通俗文学的发展脉络。

第三种是1911年或1912年,划分点是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理由是现代文学应该是现代民主国家的文学,推翻了皇帝,才真正有个人的精神空间。这也是把文学与政治相联系。从通俗文学的发展来看,这个上限倒是一个分界点。但是从文学运动来看,这个年份的意义不是特别突出。

第四种是1898年,划分点是戊戌变法,理由是思想变革是文学变革的内在动因。北京大学一些学者的“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实际上就是以1898年为起点。谢冕先生主持的“百年文学总系”,挑选十几个年份进行分写作,第一本书就是1898年,谢冕先生亲自写的。1898年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成立,从现代教育史上可以说是一个开端。

第五种是1840年,划分点是鸦片战争。理由是在古代与现代之间不存在独立意义的“近代”。这实际是把近代文学合并到现代文学。近代文学是历来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第六种是周作人等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文学是从明朝开始的,理由是个性解放、人的觉醒。这一观点无法在教学上实现,只能当作一种学术参考意见。

关于“现代文学”的下限,分歧倒不是很多。

第一种观点是1949年。这既是正统的,也是大多数人的观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但近年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看法,理由是从文学自身来看,1949年没有什么重大事件。

第二种观点是1976年“文革”结束,从新时期以来是“当代文学”。这种观点认为50-70年代的文学基本是解放区文学的延续,应该属于“现代文学”,文革以后才进入了所谓“翻天覆地”的历史新阶段。

第三种观点是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认为此前的文学是以五四精神为主导的,此后进入了以共产党思想为核心的当代文学。

最后一种就是主张不分现代与当代,打破下限,笼统称之为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个主张影响很大,实际上许多学者都进行了跨越“现代”和“当代”的研究。但是这个主张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认为它忽略了许多应该得到重视的差别。20世纪中国文学实际上的阶段性还是不能回避的。

从空间上讲,“现代文学”的所指经历了范围上的多次变化。从50年代王瑶先生等开创这门学科始,“现代文学”长期指以无产阶级为核心的、团结其他阶级参加的新文学。所以各种版本的现代文学史著作中,革命文学占的比重最大,其他文学处于边缘,或者是同路人,或者是受批判的对象。

新时期以后,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边缘和中心开始对换。经过20年的演变,革命文学已经占比重很小,所谓“人性论”的和“具有永恒艺术价值”的文学得到重视。但基本框架还是新文学的框架,而且产生不少新的问题。比如忽略了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思想斗争,忽略了当年大众的阅读选择,变成一种个别专家趣味等等。

关于现代文学应该不应该包括通俗文学,很早就有过不同意见。严家炎先生与唐弢先生就曾经争论过。严家炎先生认为应该包括旧文学,包括旧体诗词。唐弢先生则强调“现代”的价值意义,反对包括旧文学。但随着学术界对“现代”这一概念理解的拓展,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该包括通俗文学。也就是说,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各种文学都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它们是一个整体,而不是简单的先进战胜落后的关系。199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了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本书在每个10年都专门设立了通俗文学一章。这表明了一个极大的变化。旷新年先生批评这个框架有不妥之处,但这已经是一个趋势。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新版现代文学史,也专章讲授了通俗文学。

所以,目前关于“现代文学”这个概念,出现了许多课题。一是在中国20世纪产生了各种文学,如何对待。以某一种价值观念进行取舍后,对不符合自己的标准的文学干脆不讲,恐怕是不妥的。比如有的当代文学教师不讲文革文学,有的连十七年也不讲。“空白处理”恐怕不是历史研究的最佳方式。但是,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不同文学的价值区分。张恨水与鲁迅就是不好随便比较的。要把这些问题研究清楚,我们就要回到文学史中去,仔细考察当时的文学生产、流通和接受的状况,包括考察出版、报刊、文学教育和各种亚文学的状况。这样我们或许会尽快找到妥善处理“现代文学”这个概念的方法。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530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