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休闲娱乐> 明星八卦> 正文

唐朝男子穿的裈袴,是怎样一种衣服(轻衣的意思)

袴始于晋朝,是朝服和官服的重要组成部分。隋朝,袴成为正式的朝服。

唐人下身所穿的裤,分为「袴」和「裈」两种。“袴”同“绔”,表示以丝帛缠裹双腿,以便跨马骑背,本义为绑腿布。绔早在汉代以前出现,是汉族传统服饰之一。裈同“裩”,是一种合裆内衣。《说文》无袴而有绔,曰:“绔,胫衣也,从系夸声(苦故切)。”恽,《说文》:“恽,重厚也,从心军声(古浑切)恽或从衣。

「袴」与今日之「裤」不尽相同。据古籍《急就篇》的「袴裈」注释:「袴谓胫衣也,……袴之两股曰襱。合裆谓之裈,最亲身者也。」可见袴是套穿在外的是裆不缝合的外裤,裈则是穿在袴内,是合裆贴身的里裤。

唐代的衣物中,多裈、袴并举,袴有单有夹,裈则主要为单。单裈用料为夹袴的一半略少,长度差不多。正仓院所藏实物中,裤类可分为开裆和有裆两大类,即分别为袴和裈。阿斯塔那和甘肃花海曾出土开裆锦袴和绣袴,按墓中文书,也都加「袴」。晚唐五代雇工契中,大量出现「裆」一词,如「春衣一对,汗衫一领、裆一要(腰),皮鞋一两」一一,则指的是一种发放给工人的合裆裤,与裈类似。

古汉语里的裆,本身就是袴的一种,汉代称之为穷袴。据史记载,袴很可能来自裳,即把平铺的裳从底边正中间向上剪开,把中间分开的正三角形分叉从两边前后缝起来,这就是无裆的袴。摆幅越大的裳能做出摆幅越大的袴。后来的设计演边为前后各两块对称的梯形布缝成,幅布越多摆幅就越大。后来有了裆以后,就在正三角形分叉处的顶端加了一块三角形或者方形的布,就更易于活动了。

唐朝人们穿的裤子分为“袴”和“裈”两种。“袴”同“绔”,是以丝帛缠裹双腿的绑腿布,便于跨上马背,最早于晋朝出现,类似于“胫衣”,宽松,裆部不缝合。“裈”同“裩”,是裆部缝合的贴身的里裤。 就是下身穿的裤子,具体而言,参考古文可以了解到袴是套穿在外的是裆不缝合的外裤,裈则是穿在袴内,是合裆贴身的里裤 个人觉得是一种下腿裤紧,上腿裤宽松的衣服,便于骑马,就是上朝也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