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生活服务> 解梦> 正文

寻找一些有关红楼梦的散文,与人物有关的人物文章,不要读后感,(汪曾祺《昙花》答案)

  • 松碧菡A4松碧菡A4
  • 解梦
  • 2022-12-25 13:30:49
  • -
  1.悼黛玉
  诗歌和宿命是你全部的世界。初显诗才是在元春省亲之时: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虽有歌功颂德之嫌,但立意高远,境界开阔,远非众姊妹可比拟。
  在你还未入住大观园之前,你的这首诗中已经把大观园比作“别红尘”的“仙境”了。但是在滚滚红尘的包围之中,突然出现这样一个远离名利喧嚣的乐园,是注定不能长久的,最终的被抄检是她必然的命运。然而又唯有在这样的仙境之中,红尘之外,才会开出你和宝玉那至真至纯的爱情之花。不幸的是大观园像虚无的梦一样,像午夜的昙花一样,俯仰之间已是狼藉一片。你的那场缠绵悱恻的爱情之剧注定要和大观园一起谢幕。
  然后你又为宝玉捉刀,写下:

  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自然淡远,别具一格。真可谓字字珠玑,句句齿香。
  你不仅有诗才,你对诗歌的悟性亦让人叫绝,同时也加速了你的死亡。
  有一次梨香院内笛韵悠悠,歌声婉转,唱的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你开始是侧耳细听,继之不觉点头,又继之心动神摇,又继之如醉如痴,以至于站立不住。
  唉!只怪你太聪颖,对诗词一听便透,假如你愚顽到一无所知,又怎有“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只可惜,你的芳心已被你对诗歌的超人的悟性唤醒,
  你的心湖从此不再宁静,时时波澜翻卷。
  有一年春天,桃之夭夭,一阵风来,落红遍地,你便哭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由花及人,你想到:“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于是你希望:“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这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吟哦,却成了你生命的谶语。
  我在红尘中只能祝愿天的尽头有你想要的香丘。
  哀哉!痛哉!诗歌成就了你的一生,同时也葬送了你的性命。
  你在海棠诗社第二次社日时写到: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从诗中可以看出你已经知道自己诗魔缠身,又是临霜写又是对月吟。难道你忘记你初到贾府时贾母对你念过《四书》已经极大不满了吗?
  记得你还在凹晶馆联诗悲寂寞。当时湘云吟道“寒塘渡鹤影”,你对道“冷月葬花魂”。 湘云拍手赞道:“果然好极!非此不能对。好个‘葬花魂’!”因又叹道: “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你现病着,不该作此过于清奇诡谲之语。”黛玉笑道:“不如此如何压倒你。”黛玉呀,世俗的东西你不屑一顾,不愿争取,但是诗歌的舞台你寸土不让。悲乎哉,你如此的才华横溢又锋芒毕露,怎能自容与姐妹们中间呢?又怎能见容于贾母,见容于贾府呢?
  真正为你添的一生病的是宝玉挨打后你在他送你的旧帕上写诗。诗道: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你诗兴大发,欲诉心中无限事,“还要往下写时,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走至镜台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萌。”
  说你不知,或许冥冥之中你知道,不然的话,临死之前,你为何要焚此稿以断痴情呢?
  呜呼!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欠命的,命已偿,欠泪的,泪已干。你为诗也为情流尽了泪,这就是宿命。尽管你的泪干了,可它却久久地湿润着我的心,尘世中的我祝福你在泪水铺就的天堂之路上不再坎坷。

  2.红楼梦之反弹琵琶晴雯篇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惹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曹雪芹先生对晴雯的态度可以由这首词看出来,曹雪芹先生认为她是霁月在天,她的人品很是难得,光明磊落,她会寿夭是因为周围环境的黑暗,可见曹雪芹对她的基本态度还是肯定的。
  但是我却要反过来说一说,因为曹雪芹先生写这部书时,常是照着本来的面貌还原生活,所以他即使偏向这个有傲骨的奴才,但在写作中仍是写出了她众多的毛病,其中当然也有很多是她致死的原因。
  首先,很多书里为了表扬这个拥有反抗思想的奴才就会把她描写成一个先进的战士,其实呢?她真的有大家说的那么有思想吗?错,她充其量也就是和宝玉一样,一方面,她认识到这种看似舒适的生活其实就有着对她们这样人的压迫,但另一方面,她却是离不开这种生活的,她只能依附于这种生活,离开这种生活回到贫困的家中,她也就象刚开的剑兰送入猪窝一样,夭折了。
  其次,她是不是真的就是个奴才呢?当然不全是。虽然她身份低微,她是没有父母被卖入贾府的,但是她却被老太太收在身边,而且还可以将自己的哥哥也介绍进府,后来跟了宝玉,也是房里数一数二的大丫头,在贾府的金字塔结构中,这种大丫头其实就是仅次于主子的二主子。什么是奴才呢? 在大观园中有比她身份更低微的人,婆子,老妈子,即使就在一个怡红院,其中也有一干小丫头是听她们差遣的。这种大丫头有时权利很大,可以代主子管教小丫头,如果说主人欺负奴才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无奈的话,那奴才之间互相比大小,互相争斗就是可悲,在有一回中,晴雯处罚偷东西的小丫头坠儿时,先掐先打还拿簪子戳,最后就一句话把她赶出去,还让别人无可辩驳,这中间,小丫头有错,但是晴雯也确实是有倚势压人的嫌疑,而且那狠辣的态度,也很有凤姐遗风。
  第三,晴雯是不是真的不爱宝玉呢?我个人意见,她是爱的。请看,她总是与袭人拌嘴,虽然这有很大一部分是她看不惯袭人,但是其中就没有一点嫉妒吗?袭人说了句“我们”,就被她抓住把柄大加讽刺。她还讽刺麝月,看不得麝月得了两件太太给的衣服就喜笑颜开,但是后几回,她却抢着送东西说也要去“显个好”,宝玉给麝月梳头时,她躲 在门口偷听,她其实很多时候都在注意这宝玉,注意着和宝玉接近的丫头,例如小红和宝玉略有交集,就被她粗暴打断。她曾笑着说“没什么我不知道的”就是因为她时时在注意!但是晴雯是有骨头的奴才,她不愿卑微的爱一个人,她总想要和宝玉站的平等一点,她不能象袭人那样谦卑的爱一个人,她有她的特点,有点象野蛮女友,漂亮却不温柔,袭人曾笑宝玉“每天不挨她两句硬话衬你,是再也过不去的”,可见,晴雯这种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的手段还是有用的。
  第四,晴雯的志向,晴雯能有什么志向呢?她反抗性再强,她能知道反抗什么吗?她茫然的斗争着,其实都不知道斗争什么,她期望得到的是什么呢?平等?怎样的平等?她一个从小生活在富贵乡中的女孩,也算是娇生惯养的了,她离开这个富贵锦绣地,她能做什么?她的苦恼有很大程度上是不知道该怨什么该争取什么,她明白自己身份卑微,是无法和宝玉站在同一高度的,但是她却想能那样,她的最高目标,也不过就是可以成为小姐与宝玉谈个平等的恋爱。她的悲剧就是因为希望的比得到的多,她的心太高,所以永远无法和袭人一样随遇而安,于是总是痛苦着。
  第五,晴雯的人际关系,晴雯为什么会落得那个下场的,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她极度失败的人际关系,她不能得到上级的垂亲,这很正常,即使现在一般人也是不喜欢这种倔强人的;她也没法得到下级的好感,她喜欢仗势欺人,她看不起比她更卑微的人,凡事都要占先,所以一但事发,一群人就将她告倒,最后落个被扫地出门的下场。这点在我看来真的不如袭人,袭人远比她有交际的手段。
  浅谈几句,觉得还是辞不能达意啊。
  3.黛玉的尊严
  即将枯萎的绛珠草,无意得到了神瑛侍者的慈悲灌溉,修炼成仙。两位因灌愁海水,结下一段生死缘分。高山晶莹的绛珠仙子,不能受人之恩惠而不报,听说神瑛思凡下界,于是要用一生的泪水交换,换取他的回头是岸,以报答灌溉之恩。当年看到这里,深深被绛珠仙子的高尚宏愿和无私行为所感动。后来方知,绛珠黛玉,名别体殊,实乃香魂一缕所化,本为一人,从此深爱不已。
  黛玉前生仙体,神水浇灌,一尘不染,纤纤弱质,来到污浊的凡间,深涉红尘,无所适应,遂染无医之病。初见化为宝玉的恩人,便泪如雨下,高兴之极乎,感恩之深乎?无论如何,绛珠终于又遇到神瑛,三生石上旧精魄,万劫人世有情缘。
  既然入凡尘,即行凡间事。当年神瑛因动情红尘,万事自然从他富贵闲人的生活开始,黛玉宝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情根深种。为了让宝玉早启慧根,懂得世无常欢,花无常艳,黛玉不惜以泪洗面,让宝玉在锦衣玉食中,看到悲苦无常。而常人视她,只当黛玉心胸狭窄,目下无尘。可怜绛珠一片心意,正是知我者谓我何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世间无情,千万物事穿手过,流水落花天地间。清灵黛玉,无人知心,四季逆旅,寂寞独行,春葬落花,秋卧菊榻,兰心慧语,化做墨香。可怜清流易被浊欺,白雪常遭泥污,生长在一个不容她的世界里,黛玉因此更无片刻欢颜。尽管外祖母宠爱,宝玉钟情,黛玉并未因此真正快乐过,她深知眼前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自己只是一匆匆过客,不会久留。
  周遭他人冷眼,黛玉独自经受,从未怨言,世间的骄情假意,被她的无尘明镜,照得纤微必显,毫无遗漏。在这个戏台一般的世界里,她不会妥协,不会作假,只会一意孤行,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如殷商末年的伯夷叔齐,周伐纣王,两人便以微小之躯劝阻西周万人之兵,周灭纣王后,两人便作采薇之歌,绝食首阳山。黛玉高洁,一身孤臣孽子的风范,直逼古人,就算是自认为红尘得意的薛宝钗,也情不自禁愿和她结为金兰之谊,时常亲近。自认非凡的槛外人妙玉,也亲自以古器仙茗客敬黛玉,并时常在圆中,驻步倾听黛玉的雅乐诗词。
  被人间奉为金科玉律的圣贤典籍,到了黛玉眼中,无非是名利险滩的一片野木蓬篙。而被常人贬斥的污秽戏文,到了黛玉口中,便化为馥气馨质的蕊白梅芯。春华秋叶,晨风夜雨,无人相诉之时,黛玉便轻挥藕指,弹奏云山缥缈的天籁之音,微启噙香唇齿,歌咏澹澹寒水的修篁之情。居潇湘桂阁,以碧竹为墙,坐月洞琴台,以笔砚为友。
  落入人间的绛珠仙韵,只有怡红公子能真正赏识,两人原本神仙眷属,心心相印。但尘蒙愚情的宝玉,看不透众人笑骗欺言中的金玉良缘,病中的黛玉,终被风刀霜剑,逼到一息恹恹。孤身病榻中的黛玉已经无泪可还,知音的琴弦已断,焚稿的诗魂已冷葬明月西风中。就在自己情缘湮灭之时,在与自己的笔墨知己道别之后,一身傲骨的林黛玉,孤零零而来,干干净净而去。
  在日夜啼哭外表之下的黛玉,其实是红楼梦真正的精神支柱。无论是晴雯的刚烈不阿、司棋的视死如归、鸳鸯的智勇忠贞、还是紫鹃的悲情怒目,都是黛玉的身外化身,是黛玉故事的延伸。黛玉的尊严,就是红楼梦的尊严。

  4.看红楼,含笑的悲剧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如果贾府不倒台,至少宝钗还有容身之地,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是不是这样呢?最终贾府沦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何等意义呢?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寂寞的独自生,独自死,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5.由湘云说红楼
  以前就想写一些关于红楼湘云的文字,一则因时间仓促,二则笔下无文,所以也就搁下了。近来又重读红楼,实感其中趣味,故写此文,希与古典的朋友们共赏。
  红楼总众女子中,我最喜湘云,喜欢她的率真,她的洒脱,她的豁达。雪芹先生让湘云第一次出场乃在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一篇文字中,而在二十九回中,宝玉与钗黛三人斗口之间便已带出湘云其人。太君因见金麒麟眼熟,故问。钗曰“史大妹妹有一个”黛则讽曰“宝姐姐别的事情上还有限,惟有在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读至此,如不见后文,不知此文之妙,笔带双关,既活画出钗黛二人形象,又为后文打下伏笔,似此类之文,红楼中甚多,由此可见一斑,可知雪芹先生之胸中丘壑。
  书归正文,呵呵,湘云第一回出场,人并不感其突兀,概因前之已伏之笔吧。而后由贾母,王夫人眼中写出湘云之衣着打扮,再由宝钗口中说出湘云旧事,至此,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丝毫不费笔墨,却有如此传神。
  到宝湘在书中的初会便是有一番景象了。与宝黛初会比较看来,当真是妙极。如此文字,似犯而不犯,似重而不重,又有几多。而这位云妹妹当真是心直口快且俐齿伶牙,几个绛纹石的戒指换出的那一番道理,想来读者应记忆犹新吧。直到玉卿挨打,宝钗赶蝇,龄官划蔷,湘云才结束了她的第一次小住。此间数个故事,纷乱头绪,却从未有缺何人,象凭空消失一般,必在纷乱中有几笔点到,象宝玉挨打时,众人来看,便点了湘云一笔,宝钗赶蝇时,湘黛二人偶见,又是一笔。如此又生出多少故事,至龄官划蔷后,湘云来辞,一切就顺理成章,总在乱中添置几笔,让人看后觉得简单而又有绪。
  湘云二次来访,便是海棠结社后了。若上一次雪芹先生要突出刻画湘云的性格,此一次则刻画湘云的才情。两首白海棠诗写尽多少故事,而其中“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两句我窃以为便是其真实写照,再看她的菊花诗“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数去更无君傲事,看来惟有我知音”,“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倘若陶彭令再生,也比慨然菊有此咏者,不枉矣。再看红楼最精妙的一副百笑图中,也不乏湘云的身影,雪芹先生在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中写到“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如此这般,红楼中的人物性格便全部展露在读者面前,如此文字,试问古今小说中非红楼而谁有?好一副红楼百笑图,如见如闻。
  待到湘云第三,四次来,便应是整部红楼梦中最热闹非凡的文字了“琉璃世界白雪红梅”“怡红院群芳开夜宴”等,如果说从前那两次只不过是湘云的一个剪影,那么此两回中,湘云便得到了一个升华。在庐雪庵的联诗中,湘云的联句是最多的,在我看来质量也是最高的。雪芹先生以如此笔墨将新到的宝琴,李纹,岫烟都给了读者一个大致的交代,如此便不感陌生了。憨湘云醉眠芍药洇,在我看来是红楼中画湘云最美的一副图画,如黛玉葬花,宝钗扑蝶一般,湘云则是眠花了。试想红楼众闺阁中,除却湘云,还有谁会如此酣眠,无拘束,无牵挂的醉卧于花阴之间。在湘云的世界里,没有解不开的烦恼和忧虑,试问钗黛二人可有如此胸襟吗?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湘云便是这样的真名士。“英豪阔大宽宏量,从不将儿女私情略系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也许是胜极必衰的原因吧,此等繁荣文字的背后便隐藏了无限的悲哀,此后逐晴雯,死金钏,尤三姐自刎,尤二姐吞金,大观园从此便笼罩上一层阴云,再也没有散开,湘云此后再来,没有了从前的那种笑声了。红楼便真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湘云的结局到底如何,雪芹先生没有写完,“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就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吧。
  注:一说,湘云因麒麟由妙玉周全,最终与宝玉结为连理。一说,湘云夫婿卫若兰死后,史府抄家,湘云沦落风尘。
  6.贾元春——皇宫里的活祭品
  红楼中,贾府里地位最高的人物不是贾母,而是这位着墨不多的大小姐——贾元春。文中曰:此女才德兼备,因而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因为她,贾府成为皇亲国戚,真正是“白玉为堂金做马”,贾元春才选凤藻宫之时,也就是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鼎盛时期。
  让我们看看下面几段剪影。 当贾府上下得知元春晋封时,“贾母等听了方心神安定,不免又都洋洋喜气盈腮,于是按品大妆起来”,入宫谢恩。再看,元宵省亲时贾政的一段话“贵妃唯兢兢业业,勤慎恭肃以侍上,庶不负上体贴眷爱如此之隆恩也”。再看,荣宁两府祭祀时,贾珍的一席话“咱们哪怕用了一万银子供祖宗,到底不如这个体面,又沾恩锡福的”。还有,迎春误嫁中山狼后,王夫人的几句话“你难道没听说过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哪里都象你大姐姐做娘娘哪”。
  看完这些后你又做何感想哪?我是想起了聊斋里的画皮,想起了镜花缘里那张浩然巾后面的脸,我有些毛骨悚然了。——当你被海浪卷起,在大海中挣扎时,内心大叫救命时,岸边的人却把你当成勇敢的弄潮儿,为你的挣扎而鼓掌喝彩——诚然,在贾母等人的眼里,元春是幸福的,她嫁了一个天底下最好的婆家,这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给整个贾府都带来了荣耀。她的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她的一生将有着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她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哪?可是雪芹先生把她列入了薄命司,如果时光倒退几百年,我也会觉得奇怪,这样也算薄命?
  可是,这是事实。皇宫是个不得见人的地方,是古老中国的一个畸形的产物。元春就是这样被爱她的父母,祖母送到了皇帝的身边,当作一种礼物。她——是活的祭品,可以说话,可以解闷,却不认为她有思想。皇宫是一个大的牢笼,它没有生命,它只属于一个人,属于那个君临天下的皇帝,可是却有数千乃至上万的人为它死祭,奇哉怪哉!他们也许是宫女,也许是太监,也许是皇妃,可是无一例外。——他们的血涂在了皇城的墙根下,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君王。他们没有自由,也没有自我,却偏要在头上戴起五彩眩目的光环,是以迷惑世人,让人以为那里是一个神仙世界,直待走进去才发现死一般的苍白与沉寂。雪芹先生看到了,借宝玉的眼看到了这一切。所以,他写了芙蓉女儿诔,所以,他酿制了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为那宫墙内琉璃世界中的白骨默祷!
  想起那首诗“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7.宝钗的悲剧

  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补,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以前的我,是很讨厌薛的.从蜂腰桥扑蝶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林相比,他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 另眼相看说黛玉
作者:凭栏翠袖
关于黛玉这个人物,本是已被天下人说滥了的.多少人爱她,怜她,同情她歌颂她甚至把她拔高到反封建斗士的高度.在此我想就自己的体会说说.
先说明,我的基本观点是:我认为林黛玉是整部红楼中最有魅力的女性,是红楼中的灵魂人物.
小时候看过有前人对《红楼梦》中几位重要女性的评价,当然是按照封建士大夫的审美观点评判的,未必符合现代人的眼光,不过也颇有可观之处.说:
香菱有其幽而不能得其文,
凤姐有其丽而不能得其雅,
宝钗有其艳而不能得其娇,
探春有其香而不能得其清,
湘云有其俊而不能得其韵,
宝琴有其美而不能得其幽,
可卿有其媚而不能得其秀,等等,可能还有,后边记不得了.
大意就是这些美人各有特色但也各有美中不足之处.如果一定要找出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完美的人物,我想也只有黛玉了.

先说说黛玉的过人之处.首先是聪明敏捷.黛玉入贾府时也就不到9岁,但已读完了《四书》.前文说她跟着贾雨村,也就念了一年书,而且还老生病,请病假,所以贾雨村很悠闲,经常出去闲逛,听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之类.后来母亲生病,黛玉又天天伺候请事假,母亲病死黛玉痛哭病倒又请了丧假.总之就没怎么正经上课.就这样还能读完《四书》,真是奇迹.后文贾政训宝玉时(应该已过了两三年了)还说要让老师给他先把《四书》讲明白了再说,可知那时宝哥哥还不太明白呢,《四书》也不是那么好学的.黛玉才冠群芳,贾老师应该也功不可没,比起贾代儒强的不是一星半点,更不要说现在那些误人子弟的教授了.历史的规律总是这样,贪官奸臣往往又是大才子,远有严嵩秦桧近有汪精卫胡兰成,真是中华民族的悲哀.贾政怎么这么傻?应该直接聘请贾老师当宝玉的客座教授.抛开贾老师春风化雨的高超教育水平不谈,黛玉也可算得有点近乎神童的天分了吧?进贾府后与姐妹们一起读书,同师同教,依然出类拔萃,可见天分之高.她每次写诗总是"一挥而就"或者,"也不思索,只笔一挥,就有了一首".在芦雪庵联句时也是与宝琴一起同战湘云,可见才思之敏捷.黛玉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口才敏捷,反映极快,单看贾母这么疼她就很说明问题,贾母喜欢的就是聪明能说的女孩子,比如凤姐就很得她的宠.贾母疼爱黛玉我认为并不只因为黛玉是贾敏的独生女,更因为她有讨贾母喜欢的个性和能力.试问象贾母那样爱热闹的人,怎会不喜欢能说会道的人呢?她不喜欢"木头似的""没嘴葫芦"的人.她讲笑话说吃了猴尿的聪明小媳妇,是明贬暗褒的手法.书中关于黛玉口才描写的地方很多(可惜多数被读者当作她刻薄耍小性的例子了),在此不赘述.仅说个不为人注意的地方.宝琴做了十首怀古诗谜,大家赞好,宝钗却跳出来说关于《西厢记》和《牡丹亭》那两首,到底史书上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应该删去.黛玉马上反驳说:"宝姐姐也太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咱们虽不曾看过这些外传,不知底里,连这出戏还没听过?三岁孩子也知道."这话立刻得到大家赞同.看到这里,读者怎能不会心一笑:"好狡诘的颦儿!"黛与钗都读过这些书,却心照不宣,都自称没看过,不懂,演一出配合默契的双簧.但黛玉比宝姐姐高明的地方是把知道这故事的来源推到戏上,既保全了自己的淑女名声又欣赏了好诗,两不耽误.谁说黛玉没有心计?她机灵起来比宝钗凤姐丝毫不差!您以为她真是象自己说的"心拙口笨,由着人说"的人吗?后人常以晴雯之口角厉害与黛玉相比,其实差远了.晴雯遇事是冲口而出,直来直去,是有勇无谋的莽撞人,实际是连小红都说不过的,经常需要麝月帮忙吵架,唯一一次聪明表现就是回王夫人话那次.而黛玉虽也有说话莽撞时,但吵架斗嘴可没输过,而且时常妙语连珠.真正能说得过她的只有慧紫鹃.

再说说她的才干.黛玉有诗才,天下皆知.但人们都以为她只是个忧郁派诗人.主要是因为影视作品中由于情节需要,只表现她写葬花吟,题帕三绝等小女子伤感之作.搞得人们印象中总爱把她和琼瑶作品联系到一起.其实黛玉的作品还有另一面.比如象"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这样潇洒酷毙的,象"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种富于哲学意味的;也有"铁甲长戈死未忘""驰城逐堑势狰狞"这样豪放的,也有"盛世无饥馁,何需耕织忙"这样颂圣的,也有"尸余居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这样从容自信的,等等.这些诗反映了她性格的不同方面,也表现了她驾驭多种题材的能力.其实我想黛玉的知识面之广是只稍逊于宝钗的.宝钗的知识除了看书多更主要因为她家的商人环境造成她见多识广.而黛玉的知识主要是因为她的好学.书中描写在她的房间里有"满屋子的书",猜谜行酒令时古文典故信手拈来,平时听戏也爱记诵其中的好文章,《西厢记》也看,并不拘泥于"艳曲"就不敢读,而且还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除诗歌外,她还精研佛道等哲学类书籍.对于宝玉模仿南华经写的文章马上能挑出破绽,大加讽刺.宝玉参禅,宝钗怕其沉溺其中消极厌世,无能为力时,倒是黛玉给宝玉当头棒喝"无立足境,是方干净",把他拉回现实,可见黛玉不但读过有关书籍,还能灵活运用.另外,黛玉还有些秘书才能.宝玉写诗时可以代笔,做功课时她可以模仿宝玉的字迹替他交作业.我怀疑黛玉可能还帮宝玉捉刀写过八股文.在她进贾府前就已读完了四书,这可是写八股文的重要课程.在试才题对额时,贾政称赞潇湘馆是个绝好的书房,"若能月下在此读书,也不枉生了一世"说完用眼看宝玉,把他吓得够呛.可惜政老爷真是俏媚眼做给瞎子看,宝玉喜欢的是怡红院那样女性化的精致居所,把这好书房倒让给了林妹妹.刘老老进来时也以为潇湘馆是哪个哥儿的上好书房呢.好多人认为黛玉是不支持宝玉念书的(这也是古往今来的家长们不敢要黛玉这样的儿媳妇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不这么想.她自己这么爱学习怎会不支持宝玉读书?宝玉上学前她说"这一去可是要蟾宫折桂了".虽是打趣宝玉但我想她也还是希望宝玉能有点出息的,否则"大家又耳根不清静了".宝玉挨打,她也劝宝玉改正,贾政要考宝玉,她就借口身体不好暂停诗社以免宝玉分心. 林黛玉是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之首,四大家族贾家第四代贾敏与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宝玉的姑表妹,贾母的亲外孙女。幼年丧母,体弱多病,红颜薄命身世可怜。黛玉聪慧无比,琴棋诗画样样俱佳,尤其诗作更是大观园群芳之冠。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楚楚动人,惹人怜爱,多愁善感的女性,“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绝世美丽和超凡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娴雅美丽,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黛玉天生丽质,气质优雅绝俗,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寄人篱下、父母双亡的不幸遭遇,“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贾府的恶劣环境,黛玉的生活正如探春所说,外头看着光鲜,其实十分难熬。但是她也有着青春少女的活泼热情,并非终日以泪洗面。林黛玉形象从《红楼梦》面世之日起,就是在被理解和被误解中度过的。要正确评价林黛玉,我以为必须把林黛玉放在她所生活的时代的荧屏上去显影。不然就始终摆脱不了那个周而复始的被理解又被误解的怪圈。
黛玉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字“颦颦”,名号“潇湘妃子”。潇湘妃子是根据她住的屋子命的名。林妹妹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具有绝世的姿容;富有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这些都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 去搜红楼梦的解析 就可以啦 红楼梦赏析 细微之处见执酌 红楼千古一梦,曹先生满腹辛酸泪,几纸荒唐言,博得几许文人墨客之感叹,赢得多少人之心酸!气势宏大,结构严紧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我认为最引人入胜的还是其细微之处。这就如同波涛汹涌、奔腾不息的长江大河虽令人感叹不已,可最令人回味的还是那些千回百转、妩媚宜人的涓涓细流一样。红楼梦之所以不朽,就在于其在细微之处见执酌,读起来令人如饮陈年老酒,回味无穷。 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林黛玉进贾府一段就十分精彩,先是凤姐的开场白——“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人人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也只有凤辣子才可能、才敢如此放肆,其性格可见一斑。而后她的一番说词更是可圈可点:”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黛玉初进贾府就赢得贾母如此欢心,凤姐自是要大拍马屁,但当时迎春、探春、惜春等嫡系孙女都在座也不好后此薄彼,所以只是’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而不是其他,凤姐的七窍玲珑刻画的淋漓尽致。而对宝玉的描写更令人叫绝:”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九个字,一个不满封建礼教、满是叛逆精神的公子形象就出现在我们面前。 黛玉的第一次出场,曹公更是煞费苦心。‘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先声夺人,将林妹妹的性格定位,而后的一问一答中则字字玑玉。先是‘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而后却是‘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为何前后如此矛盾?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原因是因为‘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摆明了信奉封建礼教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初入贾府的黛玉自是不敢”只刚念了<<四书>>“。其实要是直说也无所谓,贾母也不过是做做样子,后几回里元春省亲时各姐妹都吟诗助兴,后又有什么诗社之类的活动,贾母的兴致还颇高。黛玉的多疑及初入贾府的处处小心由此可见。 红楼一书主要是影射封建体制的没落,而全文没有一句是提到此处的,或是借小厮之口,或是借警幻仙子之言。‘焦大越发连贾珍都说出来,乱嚷乱叫说:“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牲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这贾府已到了如此地步,真恐怕只有门口的石狮子是干净的。而宝玉挨打那回里的老姆姆更令人叫绝。‘那宝玉听见贾政吩咐他”不许动“,早知多凶少吉,那里承望贾环又添了许多的话。正在厅上干转,怎得个人来往里头去捎信,偏生没个人,连焙茗也不知在那里。正盼望时,只见一个老姆姆出来。宝玉如得了珍宝,便赶上来拉他,说道:”快进去告诉:老爷要打我呢!快去,快去!要紧,要紧!“宝玉一则急了,说话不明白,二则老婆子偏生又聋,竟不曾听见是什么话,把”要紧“二字只听作”跳井“二字,便笑道:”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 “宝玉见是个聋子,便着急道:”你出去叫我的小厮来罢。“那婆子道:”有什么不了的事?老早的完了。太太又赏了衣服,又赏了银子,怎么不了事的!“’。一条人命竟如此的不值钱,太太又赏了衣服,又赏了银子,就没什么不了的事。这种话若是从一个少不更事的丫鬟或是小厮口中说出来也就罢了,偏偏是从一个在贾府待了一辈子的老姆姆口中说了出来,这恐怕不是老糊涂了,而是司空见惯而已。纠其原因,宝玉挨打是因为结交戏子,使四大家族与另一集团忠顺亲王有了冲突,还有以前的大闹学堂等等。而不是逼淫母婢,贾母都说了”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的。“(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贾府的腐败,也就是封建体制的没落从此可见一斑。 读罢红楼一书,悲宝玉的生不逢时,叹黛玉的身世飘零,气宝玉的移情别恋,恨高鄂的狗尾续貂,更佩服曹先生的大气,他的见执酌于细微……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红楼梦》有一个非常精辟的评价:“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所叙有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是把《红楼梦》放在中国小说创作的历史长河作出高度 评 价的。

毛泽东对《红楼梦》很有研究,他的评价就很不一般。他在《论十大关系》中说我国“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毛泽东视野开阔,他 从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在浩如烟海的文史典籍中,独独提出《红楼梦》 。在他看来,中国有“很多地方不如人家”,但《红楼梦》可以胜过人家。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毕生研究《红楼梦》,著有《红楼梦新证》等二百多字的红学著作。他对《红楼梦》更是推崇备至。他说:《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 有 的“文化小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 “它是我们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部最伟大的著作”。

著名红学家吴世昌用一句诗来概括:“红楼一世界,世界一红楼。”这么说古往今,五洲四海的人都是《红楼梦》中人。

著名的作家王蒙不仅非常喜欢《红楼梦》,还写过《红楼启示录》,作过《红楼梦》评点。他在评点本的《序》中说:
“《红楼梦》令你觉得汉语汉字真是无与伦比。”
“它似乎已经把汉语汉字汉文学的可能性用尽了,把我们的文化写完了。”
“《红楼梦》是经验的结晶。人生经验,社会经验,感情经验,政治经验,艺术经验,无所不备。《红楼梦》就是人生。”
“几乎是,你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应的共振。”
“《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

著名作家宗璞先生在王蒙《红楼启示录》一书的序言中说:“《红楼梦》是一部挖掘不尽的书,随着时代的变迁,读者的更换,会产生新的内容,新的活力。它本身是无价之宝,又起着聚宝盆的作用,把种种的睿思,色色深情都聚在周围,发出耀目的光辉。
可以吗??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 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 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 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 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 宝玉一回头, 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 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 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 ><<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 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 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 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 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 "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 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め枪头.'"宝玉听了,笑道: " 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宝玉一面收书, 一面笑道:"正经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二人便收拾落花, 正才掩埋妥协,只见袭人走来,说道:"那里没找到,摸在这里来.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 ,姑娘们都过去请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快回去换衣裳去罢."宝玉听了,忙拿了书 ,别了黛玉,同袭人回房换衣不提 《红楼梦》的文学研究

我主张研究《红楼梦》以文学的方法为主,文学的方法中又以现实主义的方法为主,但别的研究方法也应当保留。
一九四九年以后现实主义的研究在中国大陆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成绩,对此不应该抹杀。首先它注意到《红楼梦》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如社会矛盾、社会结构背景等方面的问题。其次是注意到小说的典型人物、典型性格。贾政、王熙凤、袭人等人是正统的角色,封建统治的角色;而贾宝玉、林黛玉、晴雯、芳官等人则是反传统的角色。这几乎成为不移之论。于是出现了人物分析两极化的模式,甚至为此不惜为贤者讳。如晴雯对地位比她更低下的丫环实在是残酷极了,她是使用了肉刑的。林黛玉对待刘姥姥的态度是根本不把她当人看的。这些都不是马列主义所能肯定的,是违反普罗文学志趣的,而我们有意无意地做了回避,以维护她们代表的革命和反叛的人物形象。这其实也是一种走火入魔,是一种极端化。
这种现实主义的研究大致是把《红楼梦》当做对生活的再现来分析的,是用“再现说”来研究的。我觉得也可以用“表现说”来研究,对于作家来说,对于写小说的人来说,“再现”与“表现”之争,很像瞎子摸象之争。不错,《红楼梦》是对生活的再现,但它同样是作家心灵的产物,是通过作家的眼光和心灵来表现生活的。用表现说来解读《红楼梦》,我觉得可以把林黛玉和薛宝钗合起来看。合起来看是什么意思?不是说她们俩是一个人,而是说她们本身体现着统一的人性的两个方面。合起来的意思就是画一个太极图——阴阳鱼,如果黑的是林黛玉,那么白的就是薛宝钗。她们代表了人性最基本的“吊诡(悖论)”,人性可以是感情的、欲望的、任性的、自我的、自然的、充分的,表现为林黛玉;同时,人又是群体的、道德的、理性的、有谋略的、自我控制的,表现为薛宝钗。
一九四九年以后大陆上基本是拥黛抑钗之说占上风。从性灵的角度来说,我也非常喜欢林黛玉。林黛玉的情是一种为之可以生,为之可以死的情。而薛宝钗有她十分深沉的一面,我甚至感到她做到了大雅若俗,我不能笼统地认为薛宝钗“媚俗”。她保持了自己的清醒,有所不为,有所不言,她所达到的境界是一般人所达不到的。这样的一个矛盾是人性的基本矛盾。安娜·卡列尼娜为什么喜欢渥伦斯基,而不喜欢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也没有太大的毛病,是相当规矩的、做事按部就班的一个沙皇的大臣。她喜欢渥伦斯基,结果并没有得到幸福。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放映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有人写信给电视台,认为播放这个电影是恶毒攻击我们的老干部。我们的老干部都忙于工作,而电影等于鼓励他们的妻子另觅新欢。
在钗黛问题上,共产党有一种悖论,作为革命党它应该支持林黛玉,作为执政党它应该支持薛宝钗。薛宝钗是社会和群体中一个稳定的因素。在文学的评论上大家可以歌颂林黛玉,但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如果你的女儿是林黛玉式的性格,她非倒霉不可;如果是薛宝钗式的性格,那她可以有光明的前途。对《红楼梦》进行表现主义的研究,我们就能感觉到曹雪芹塑造这两个人物的初衷,作者并没有简单化地要肯定哪一个,否定哪一个,许多对这两个人物的特殊处理也就可以理解了。
这一篇是《王蒙活说<红楼梦>》的一篇,应该够了吧。 这是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
出自《迅全集-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鲁迅先生在讲授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时说这句话,但《中国小说史略》上并无这句话。

《绛洞花主》小引

《红楼梦》〔2〕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3〕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得小欢喜,少有*+碍。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与宝玉之终于出家,同一小器。但在作《红楼梦》时的思想,大约也止能如此;即使出于续作,想来未必与作者本意大相悬殊。惟被了大红猩猩毡斗篷来拜他的父亲,却令人觉得诧异。

现在,陈君梦韶〔4〕以此书作社会家庭问题剧,自然也无所不可的。先前虽有几篇剧本,却都是为了演者而作,并非为了剧本而作。又都是片段,不足统观全局。《红楼梦散套》具有首尾,然而陈旧了。此本最后出,销熔一切,铸入十四幕中,百余回的一部大书,一览可尽,而神情依然具在;如果排演,当然会更可观。我不知道剧本的作法,但深佩服作者的熟于情节,妙于剪裁。灯下读完,僭为短引云尔。
一九二七年一月十四日,鲁迅记于厦
门。 《红楼梦》里的名人名言有哪些,如下:
1、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2、“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3、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4、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5、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6、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7、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8、机关算尽太聪明,反害了卿卿性命...
9、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10、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11、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12、寒塘渡鹤影 冷月葬花魂
13、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14、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须系铃人。
15、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16、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
17、霁月难逢, 彩云易散。
18、气质如幽兰,才华复比仙。
19、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20、蜂采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21、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22、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23、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

来自网络  1.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2.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终身误》
  3.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4.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5.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6.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
  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枉凝眉》
  7.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8.[黛玉五美吟]
  西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虞姬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明妃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绿珠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
  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红拂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9.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
  10.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贾元春判词)
  11.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贾探春判词)
  12.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妙玉判词)
  13.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贾迎春判词)
  14.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粧。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傍。(贾惜春判词)
  15.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王熙凤判词)
  16.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晴雯判词) 红楼梦阅读感想60字